紅色基因代代相傳—黨員朱朝野一家三代的博物館情緣

時間:2021-05-28 10:39:33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中欣 陳碧瑜 王麗蘋

在溫州博物館黨支部,有一名年紀輕卻已有16年黨齡的“老黨員”朱朝野。5月18日,成功開幕的《命運與共——高公博“百國之木”雕刻藝術展》展覽設計有她忙碌的身影——一尺紗幔,一塊字牌,一盞燈光都需要她細細斟酌,反覆測試展出效果。開展前日,她的設計也贏得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亞太地區手工藝大師高公博的認可,並豎起大拇指讚許。

85後策展設計師、黨員朱朝野

2008年,浙江工業大學環藝專業畢業的朱朝野以優異成績考入溫州博物館,並在陳列展覽技術部發揮著她熱愛的策展設計工作。博物館工作,展陳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她明白身為一名博物館展陳設計師肩負的責任,自己的付出程度,關乎一場展覽最直接的視覺呈現和傳達。

正在布展中的朱朝野 / 圖源:溫州博物館

新展前工作加班到深夜2、3點是家常便飯,她無怨無悔,做出的成績贏得了領導和同事的一致好評。“低調“、“實幹”是同事和領導對她的印象。工作12年裏,朱朝野參與設計了大大小小45項展覽,獲獎不斷。其中她參與策劃設計的“海之精靈——貝螺的大千世界展獲得浙江省優秀展覽精品展;和合而生——中國傢具榫卯結構展展覽海報入選2020年度全國100佳博物館展覽海報設計。此外,她還是單位支部黨員活動積極分子,2016年度獲得優秀黨員稱號。

朱朝野對本職工作堅守、踏實、肯幹的共産黨員作風及紅色基因,和她的母親、黨員柯棣娟是一脈相承的。

50後黨員柯棣娟

提起柯棣娟同志,現在溫州文博系統的老員工都還記得她。溫州博物館黨支部黨員王麗蘋回憶起自己剛入職的經歷:“2007年我進入溫州博物館,柯老師是面試工作人員之一,還參與我們新人入職手續的辦理。”王麗蘋説,柯棣娟為人正直,工作熱情又專業。

柯棣娟同志的專業度,大部分源自於她自進入溫州文博系統起在多個部門的工作經歷。

溫州博物館展覽開幕時舊照,右下角為柯棣娟 / 圖源:溫州博物館

建館40週年時合影(二排右六為柯棣娟)/ 圖源:溫州博物館

“1975年,根據當時國家政策,我頂替了父親崗位進入溫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被組織分配到位於市區滄河巷的溫州市文物商店。當時人手少,我還參與文物徵集。”柯棣娟説。後來因為工作勤懇、業務上手快,她開始著手文書、人事工作。

1981年-1989年,柯棣娟參與溫州市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除負責文物保護單位和“四有檔案”整理,就連博物館展覽後勤工作都有她忙碌的身影。在此期間,溫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改為溫州市文物管理處,兢兢業業的柯棣娟仍舊在平凡的崗位上發揮自己的熱情。

溫州市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人員合影(二排左六為柯棣娟) / 圖源:溫州博物館

2002年,溫州市文物管理處併入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3年,柯棣娟獲組織審批,成為一名合格的中國共産黨員。柯棣娟同志曾獲得浙江省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多次獲得中共溫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優秀黨員稱號。

從柯棣娟、朱朝野這對黨員母女身上看到了基層黨員的平凡,如水滴、如細沙;基層黨員奮鬥精神的紅色基因,亦能從柯棣娟、朱朝野這對優秀的黨員母女身上折射出來。

“其實我就是一名普通共産黨員,我的工作就是一名普通文博工作者本職工作。和我的父親當年拼死守護國家文物,真不值一提。”柯棣娟説。

柯志平(1915-1989)

柯棣娟的父親柯志平,一名為溫州文博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人。

他搶救過多件國家一級文物:明王守仁行書《致謝源手札卷》如果沒有他的搶救,已經毀於一旦;溫州博物館館藏的東晉永和七年青釉點彩雞壺是柯志平在雙嶼雨傘寺發掘;上世紀他亦被業界譽為“溫州野外考古第一人”。

2010年12月15日溫州晚報刊發版面的主圖中朱朝野(中)眼前的文物就是青釉點彩雞壺 / 圖源:溫州博物館

1959年至1960年,柯志平被派遣至麗水、龍泉參加省考古隊的工作,歷時4個月。極寒的除夕之夜他依然留守在工地上,春節假期還在徒步調查古窯址。他參與了麗水呂步坑南宋墓葬發掘和呂步坑南朝至元代瓷器窯址的大面積發掘。他完成了麗水碧湖古代通濟堰水利工程20多萬方碑文的椎拓,並椎拓了青田石門洞內有關劉伯溫的全部碑刻和歷代摩崖石刻。

椎拓摩崖石刻,一項極其艱苦危險的工作。

據溫州博物館考古部拓印專家沙隆介紹:野外操作受天氣影響巨大,暴曬大風陰雨天氣都會直接決定拓制工作能否開展,例如我們江南地區,梅雨期的高濕度天氣影響拓片工作。因此摩崖石刻的拓制是一場“靠天吃飯”的手藝活,又是一場為了更好提高拓片完成度的“與天博弈”的工作。

摩崖石刻本身材質即就地取材,抑或直接刻于崖壁之上,這使得操作難度不可同日而語。摩崖石刻的石質多樣,凹凸不平,甚至存在垂直折角、滲水、斷裂等複雜的區域情況,對於人跡罕至平常缺乏維護的摩崖石刻,其表面更可能存在大量覆土、青苔,全憑操作者的經驗自行判斷範圍,清理表面,決定操作方案。

不同於傳統碑刻可以放倒或者站立拓制,摩崖石刻因其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可能處於高聳的崖壁、遠離山道的石面等危險地帶。拓制者如果要保持完成速度和完成數量,其操作流程必然存在危險性。爬高、落腳點缺失、緊貼山壁操作、達到工作點之前翻山越嶺對於摩崖石刻是家常便飯。

椎拓摩崖石刻工作的日常 / 圖源:溫州博物館

“如今無人機的遙控航拍取代了當年望遠鏡甚至親力親為爬高才能完成的觀察分辨的工作;簡易不銹鋼腳手架的發明取代了當年需要大量人工的竹制、鐵制腳手架;便攜電吹風也提高了野外工作的效率……比起50、60年代,雖然現今後勤工具的進步方便了拓制工作的開展,但是老技藝還是保持了原貌,依舊是不容易的工作。”沙隆同時表示。 

此外,柯志平還拓印了溫州博物館藏國家一級文物“朱曼妻薛氏買地券”。這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晉代篆書石刻遺文,同時也是溫州現存最早的石刻,對研究篆書字體演變發展規律有著重要價值。

朱曼妻薛氏買地券拓印 / 圖源:溫州博物館

“志平手拓“字樣 / 圖源:溫州博物館

現今溫州博物館的工藝館珍藏著200多件白象塔文物,精美程度令人嘆為觀止。1965年,位於溫州甌海梧田南白象、始建於北宋時期的白象塔歷經850年風雨後嚴重傾斜開裂、搖搖欲墜。同年2月,溫州市政府、文化局等單位組成拆塔委員會,由省文管會主持。柯志平就是當時白象塔拆除考古專家組的一員。在拆除白象塔的過程中,浙江省、溫州市的考古專家發掘了眾多精美文物,其中還包括了2000多枚錢幣以及42件罕見的彩塑。顯示了包容百川的中國文化對異域文化融合的雅量,證明了中印兩大古文明交相融匯。

退休後的柯棣娟來到溫州博物館工藝館白象塔展館前 / 圖源:溫州博物館

柯志平不僅在野外考古發掘工作上為溫州文博事業做出突出貢獻,在文物保護工作上更是功勞卓著。因他少年時為生計曾在溫州五馬街裱畫學藝,手藝聞名業界,經他過手的字畫不計其數,所以他對字畫鑒定是行家裏手。在文博系統工作後,別人請他裱畫,他將工本費都上交單位,遇到抵工本費的珍貴字畫,經他鑒定後若有價值,必然無私上交上級單位。國家一級文物《松山履旅圖》就是柯志平先生所獲。

溫州博物館前身坐落在江心嶼。柯棣娟説:“因為父親工作的關係,我童年在江心嶼渡過,我的女兒朱朝野在江心嶼對岸出生,從小就在江心嶼上的老溫州博物館玩耍,成天與文物為伴。”

上世紀60、70年代,文博工作人員稀缺,柯志平除了幹考古工作,在博物館還承擔起堅守庫房的責任。“常有不法之徒進島盜竊文物、甚至企圖毀壞文物,我多次親眼目睹父親冒著生命危險相搏。”回憶起在江心嶼老博物館大院的歲月,她滿懷感慨。柯志平搶救過2300多件字畫,其中還包括蔡元培、徐悲鴻、張大千、齊白石、潘天壽等名家字畫。也包括珍貴瓷器等文物。

為溫州文博事業櫛風沐雨、兢兢業業……1975年,柯志平光榮退休。

柯志平先生(第一排左3)/ 圖源:溫州博物館

退休後,柯志平並沒有放棄工作。當86卷174冊、合計5000多頁的國家一級文物《清·孫詒讓周禮正義》手稿修復的工作交托到這名老文物工作者手中。他面對紙張斑駁、內容嚴重損傷,義無反顧地開始了長達3年的修復,使《清·孫詒讓周禮正義》終於得以完整面世。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修復版 / 圖源:溫州博物館

“我父親是一名普通的文物工作者,對工作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不求索取,甘於奉獻。他雖不是黨員,但他的一言一行一直影響著我。”柯棣娟説。但是作為兩代黨員的上一輩,柯志平用實際行動,體現了一個基層文博工作者的紅色精神。他面對破壞文物的歹徒時視死如歸,面對工作艱難時頑強奮鬥,以及退休後仍舊發揮餘熱,投身文博事業忘我奉獻,契合了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

他的女兒柯棣娟、外孫女朱朝野都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共同為溫州文博事業奉獻青春。

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産黨人精神血脈。溫州博物館基層文博工作者們將始終保持革命者的大無畏奮鬥精神,鼓起邁進新征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中欣 陳碧瑜 王麗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