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欣賞丨溫州往事,門楣樓臺,小城咏嘆調

時間:2021-03-24 13:53:43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王曙

王曙,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國際藝術家攝影學會(洛杉磯)副會長,中國華僑攝影學會副會長、高級會士,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全國民俗攝影協會博學會士,溫州市藝術攝影學會會長,溫州城市大學客座教授。

溫州老城區 圖源:甌江文藝

穿梭在溫州老城區的衚同之中,如走進時空隧道,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望著那古民居的門楣樓臺,似端起一碗香噴噴的陳年“女兒紅”老酒,遐思萬千,看花了眼,迷醉了心;漫步那依然保留著溫州人祖輩沿襲下來的,洋溢著濃濃古樸民俗民風的院落,聽著老人津津有味地講述老房子、幽巷的傳説,就像翻開了一本厚厚的歷史教科書,讀不完,讀不夠。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老橋 圖源:甌江文藝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在溫州居住近六十餘年,居然有那麼多的衚同,小巷從未問津過。新世紀伊斯,突然萌發念頭:把溫州的老街、老巷、老橋、老房子用相機記錄下來。

隨著城市發展的步伐,這些古色古香,孕育著一代又一代聰明才智溫州人的建築,隨時可能在人們的視線中消失,成為歷史翻過去的一頁。作為一名攝影人,責無旁貸地應把這一切紀錄下來,在若干十年後的後代中再追尋“溫州人”的根時,將成為有力的證據和對殤逝的憶念,情思的寄託。

果然,到現場一看,拆遷的速度是如此驚人,“舊貌換新顏”早不是一句口號。信河街已被筆直寬敞的大道所代替,沿街的七十二條半巷,掐頭去尾,面目全非,有的已不復存在。斷垣殘壁中還可以看到江南建築的筋骨與靈氣。使人很難相信,就在這些矮小,密集的磚木結構的建築群中,在這些白墻黑瓦下,走出來的卻是聰睿精明,頂天立地,敢為天下先的溫州人。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甌江電影院 圖源:甌江文藝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當年溫州城小而寧靜,鱗次櫛比的老屋青瓦下蘊藏著勃勃商業生機。最高的樓也不過四五層,最繁華的街道是五馬街,當時五馬街成為溫州的代名詞,如同不到百老彙就等於沒到美國一樣,不去逛逛五馬街就等於沒到過溫州。到溫州的第一餐晚飯,是在經過一整天長途汽車的顛簸,夜裏9時在五馬街口和公園路交匯處的天津館餐館二樓;聽到的第一句溫州話是“碗”與“圓”同樣的發音;第一個去遊覽的地方是江心孤嶼。從南門步行到江心嶼渡口,不過一小時的路程,穿街過小巷特別有情趣。一條小巧玲瓏的百里坊長街,沿街的小店一家挨著一家:五花八門的南北貨店、叮叮鐺鐺的打鐵店、熱氣騰騰的饅頭店、海腥熏人的水産幹貨店。琳瑯滿目的招牌在低矮的屋檐下格外招人,一眼望不到頭。家家戶戶各自為戰,各出奇招,這條街似乎成為溫州人篳路藍縷創業史的縮影。

小巷 圖源:甌江文藝
小巷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街頭路口 圖源:甌江文藝

街頭路口的大榕樹又是溫州的一大奇觀,記得從三角城頭到八字橋頭的信河街上就有四五株之多,都有百年以上的樹齡。樹冠摟抱著沿街的民房,遮掩著道路,情趣橫生。信河街中段有一株大榕樹的樹榦似乎枯萎,留下一個頗大的樹洞,樹葉卻依然碧綠繁華,一位老人以樹洞為家,擺了一個維持生計的香煙鋪,好不自在,別有一番雅趣。

清晨的小城溫州格外富有詩意,一派居家和祥的風光。記得,小街兩旁幾乎家家都提著煤球爐子,在門口用木頭或木炭引燃,蒲扇的撲打聲此起彼伏,有的人更聰明,用鐵皮做一個似喇叭型的70來公分長筒,煙囪般地往爐口上一扣,靠自然風的抽力,不用扇爐子一會兒就著了。淡淡的青煙灌滿了小街小巷,遇到無風的日子,那煙像霧似的漂浮在離街面一米高的位置,山嵐一樣。在初陽的撫摸下煙霧成了一種媒介,把房子、行人和樹染得濛濛朧朧,隱隱綽綽的,煞是好看。

當時,溫州的街道和小巷以青石板路為多。雨天,磨得光溜溜的石板濕漉漉亮堂堂地蜿蜒著向小巷深處延伸,打著黃黃的油布傘的人們,把五彩的影子灑了一地,雨中的小城顯得格外幽靜與神秘。

人力車 圖源:甌江文藝


不少的小巷裏幾乎都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河伴街而流,數不清的石板橋,小木橋橫跨在小河上。潺潺流水中水草飄逸,印象中,從紗帽河穿過解放街的那條小溪,順著謝池巷直流到積谷山腳下,在池上樓前拐了個彎順著中山公園的墻根流去。溪裏的小紅魚搖頭擺尾,點綴著這方靜謐安詳的樂土。

當年,溫州街頭清晨的另一奇觀就是家家戶戶門前排列的那些各式各樣,色彩不一的馬桶。昏暗的路燈下,清衛工人逐一將馬桶倒進長方形的木質糞車內,然後清洗乾淨,那竹刷子在馬桶中攪刷,發出沙沙的響聲,宣告又一個黎明的到來。
甌江畔的安瀾亭碼頭,渡輪繁忙地運送在南來北往的客人,渡輪是就是一個商業世界,賣小吃的,兜售土特産的,江湖郎中銷售跌打創傷膏藥和大力丸的,變戲法的,拉琴唱小曲的,熙熙攘攘,熱鬧喧嘩。都在這短短的輪渡時間內銷售著,交易著,或是聆聽著。甌江水隨著每天不同的潮汐,滾滾東流或者西上,托起一艏艏帆船,有時那咖啡色的帆層層疊疊地將沿江遮掩,真是船桅林立,百舸爭流彰顯出一派繁榮景象。隔幾天就有一首客輪停靠碼頭,那是在上海至溫州往返的“民主18號”輪船,後來有增加“繁新”“繁榮”號等大型客輪,將外地的客人送到溫州又將溫州人帶出去走向全世界。當時溫州沒有通往外地的火車和飛機,只有“水路”和“旱路(長途汽車)”。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院 圖源:甌江文藝
老屋 圖源:甌江文藝

在公園積谷山的南面,有一長方形亭子,供遊人歇息和為那些趕腳的人們避雨遮陽,也是少年朋友最愛去嬉鬧的地方。向東走幾十步便是“中山橋”的舊址,那時,橋頭有三家才幾平方米的小店,出售食品,諸如香糕爆米花之類,還有一種用植物做的叫“青草豆腐”的食品,黑黝黝地放置在淺淺的紅木盆中,賣者用金黃色的扁平銅勺在“青草豆腐”表層削上幾勺,盛在瓷花碗中,拌上如同泥塊似的紅糖,灑上一些裝在蓋子上鑽了幾個小洞的汽水瓶裏的薄荷水,一分錢一碗,吃起來清涼可口;還有那一分錢一堆“槐豆子”(炒槐豆),三分錢一個的現炸“燈盞糕”;還有那牽著白馬在街道上現擠現賣的“馬奶”;胸前背著一個木桶,裏面有熱氣騰騰的“槐豆芽”吆喝著穿街走巷;還有“聾子雪花膏”吹在小喇叭沿街銷售;唱歌一樣吆喝賣“老鼠藥”的;那“長人混沌”、“矮人松糕”都成為一種令人思念的鄉音鄉愁。隨著季節的變化,甘蔗、甌柑、桃子、楊梅等隨時地更換著小店的臺面。一種叫染得黃黃的“醬菜頭”格外招引溫州人,其實是腌蘿蔔,吃起來甜甜的,酸酸的,又脆又爽口。小店的案臺上一年四季都點著粗粗的盤香,嫋嫋青煙香氣撲鼻,不知是驅趕蒼蠅還是招徠顧客?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當時溫州的理髮店並不多,五馬街,解放路一帶有幾家相對“豪華”一些的理髮店(當時也叫“剃頭店”),門口挂著彩帶旋轉的特色標誌燈。夏天沒有電風扇更沒有空調,一大塊(約3平方)用紙板製作的“扇板”懸挂在店堂上方,靠一位師傅拉動繩索搖動來扇風取涼。隨著時代的進步“剃頭店”的稱呼改了又改,叫什麼“美發店”“髮廊”“秀髮工場”等等。

電影院和戲劇院一共沒有幾個,充分體現了“小城溫州”的那種玲瓏乖巧。看電影是當時的一種時髦,談戀愛的青年一起去看一場電影,就算是“接頭”聯繫上了。每個電影院到了晚上都是人山人海,等退票的都在較遠的路旁問行人“有沒有退票?”。曾經幾時,小青年們提著四喇叭的錄音機,高聲播放在流行歌曲招搖過市,這是一種時髦。溫州人的打扮有自己獨特的一套,具有“港派”“廣派”“海派”的風格,又有自己的創新,琳瑯滿目。當時,喇叭褲,小褲腿,低胸服、墊肩服、男青年的“飛機頭”都是一種流行。69型的鳳凰牌自行車,本田125摩托車都是搶手貨,也是姑娘們的必備嫁粧行頭。有一個年段,溫州城迎送新娘的是浩浩蕩蕩的三輪車隊,幾十輛的三輪車喜氣洋洋地滿載繡花被,樟木箱,熱水瓶臉盆鶴兜馬桶(馬桶裏藏著紅包),梳妝檯,三轉一聽的家電,等等,載在新娘新郎,陪娘陪郎,繞城一圈,然後駛近婆家。記得當時到酒家辦婚宴的不多,大多數是在家中院內拉起帆布雨棚,請廚師現場操作,喝的喜酒基本上是成壇的黃酒。賓朋滿座,披紅挂綠那熱鬧場景不亞於一場“廟會”。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巷子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過中山橋再向東便是最早的溫州汽車南站,當年小站一天也進出不了幾輛長途車。幾乎都是屁股上背著一個大大的煤氣發生爐的燒木炭的汽車。“撲哧撲哧”地在那漫長的石子路上,翻山越嶺十多個小時到溫州。整個人身上落了一層厚厚的塵土,頭髮眉毛都是白色的。

南站以東除溫五中外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河叉濕地,長滿了柑橘林。楊府山前面零零落落的幾戶人家隱藏在綠樹叢中,那遠遠的地方便是茶山。學校組織春遊便是赴茶山,當時覺得很遠很遠,似乎是一項大工程。打著校旗沿著南塘河畔的長廊和河堤石板小路,越過一座又一座的小橋,順著山道來到茶山五味園,得走好幾個小時。喝幾口甜甜的山泉,吃幾個帶去的“米粉餅兒”,是當時最高的享受與樂趣。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老房 圖源:甌江文藝
老街 圖源:甌江文藝


一切都變成了一種憶念,不知是否人人都有這樣的憶念,都會將兒時的夢不時地“反芻”,而得到精神上的那種甜絲絲,樂哉悠哉的感受。也不知道或許“懷舊”就是一種“迂腐”;一種面對時代發展的“反動”,但很多很多古老的文化和建築是聯繫著人們乃至人類精神世界的,一種不能切割的發展史,如同潔白的珍珠項鍊中的絲線,一旦扯斷,那散落在沼澤中珍珠,將再也找不回來。

象徵著時代前進的高樓大廈逐漸地取代了古色古香的幽巷老屋,一個偌大的紅色的“拆”字,抹去一片又一片遠古的夢。或許幾百年以後,眼下的高樓大廈也會成為另一種建築的歷史。無論如何也應該留下老城的一角,讓後人去緬懷與咂摸,雖然他們永遠也不能體會到那種大宅院的溫馨,那彎曲幽靜的石板小巷的萬鐘風情。

老城區 圖源:甌江文藝
老城區 圖源:甌江文藝
河道 圖源:甌江文藝
老橋 圖源:甌江文藝
老城區 圖源:甌江文藝
老城區 圖源:甌江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