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3000多個愛心茶點遍地開花,探尋滿城伏茶香背後的“生長因子”

時間:2020-08-26 11:01:51 來源 : 中國網溫州 作者 : 戚祥浩 朱麗華 戴武傑 馬宣

一杯伏茶,清涼一座城。

驕陽炙烤大地的三伏天,在遍佈溫州大街小巷的伏茶點前,總會看到身披紅馬甲的志願者,笑盈盈地將一份份清涼送到大汗淋漓的行人面前。

據溫州市文明辦不完全統計,溫州全市已有3000多個伏茶點,其中僅鹿城區就有500多個。在沒有一分錢財政撥款的情況下,這道獨特的風景,為什麼會年復一年地出現,又憑藉什麼魔力吸引越來越多的普通市民、青年學生乃至新溫州人盡力呵護一個又一個伏茶點?

三伏天裏,記者蹲點愛心伏茶點最集聚的鹿城區,探尋滿城伏茶香背後的“生長因子”。

從“參與者”到“享受者” 快樂在行善身影間傳遞

洗鍋、燒水、煮茶,淩晨5時,騰騰熱氣中,70歲的孫蘭香和其他志願者已經開始忙碌。今年是孫蘭香堅守鹿城區華蓋山下紅日亭的第11年。

由於氣候原因,溫州三伏天異常悶熱,烈日下勞動容易中暑,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能清熱解暑祛濕的涼茶又被稱為“伏茶”。

1972年,因為不忍心看到夏日裏滿頭大汗的路人渴了直接舀河裏的生水喝,當地五六位老人合計,開始在紅日亭免費燒茶給大家喝。漸漸地,大家都知道有這麼一座贈茶的亭子。曾就職于五馬街道華蓋社區的孫蘭香,每次經過紅日亭時,目光總被一幕幕暖心的贈茶畫面吸引。

被這些畫面暖化的孫蘭香,退休後不久,就加入了紅日亭義工隊伍。熬製伏茶雖然是小事,但卻相當辛苦,在夏天,老人們一般兩班輪流燒制伏茶,他們淩晨3時30分就要開始做準備工作,多的時候要燒兩三噸水,冒著高溫酷暑,有時一直要忙到下午5時,工作時間長達十幾個小時。

“每天看著大家拎著水壺捧著瓶子來接伏茶,耳畔那一聲聲‘謝謝’,總能把疲勞一掃而光。”孫蘭香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愛好不多,來到紅日亭後才找到了一份歸屬感,能夠在古稀之年依舊發光發熱造福社會,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她做的事情既幫助了別人,又能讓自己快樂,我應該支援。”這份快樂感染了孫蘭香的丈夫周學敏,一度擔心妻子身體吃不消的他,默默地包攬了家務活,做起了義工身後的“義工”。

孫蘭香説,紅日亭的許多老人不知道什麼是義工,什麼是慈善事業,但他們管這叫“德”,為天下人施善,幹著心情舒暢,一點不覺得累。“溫州人傳統血脈裏有濃厚的善基因,永嘉學派主張‘義利並舉’‘取之有道’,溫州人向來知善而行。”溫州民俗專家金文平認為,在浩蕩的歷史洪流中,義利觀、價值觀沉澱在一代代溫州人的善治善為善舉善愛中。

而距離紅日亭1公里外的三樂亭,蔣進福回憶起自己走上公益之路,笑稱自己“先被趕著上架,之後就捨不得下架”。40年前,他的伯伯蔣善元和周圍的老人建了三樂亭伏茶點,2008年,96歲的蔣善元請48歲的侄子蔣進福來接手自己的慈善工作。彼時,蔣進福水果生意做得風生水起,是溫州水果市場上有名的“葡萄王”。接到伯伯的電話,蔣進福正在參觀上海世博會,他壓根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與一群老頭老太們一起擺攤燒伏茶。但他回到溫州,見到病床上的伯伯,望著伯伯遞過來的三樂亭賬本和伏茶的秘方,他不忍心拒絕,“如果我不接過來,老人家就不能瞑目。我當時只能作出承諾。”

沒想到,本想著燒一段時間再看的蔣進福,一燒就是12年,他把水果門店交給別人打理,將燒伏茶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自從燒伏茶後,我不敢去菜場,買菜時,人家一個勁兒把錢推還給我説‘你天天做好事,怎麼能要你的錢’。”“我的孩子回來説,街坊親友經常朝她豎起大拇指,‘你爸爸每天做公益,太了不起’。”“更多時候,走在路上,有路人冷不丁朝我打招呼,‘你是不是每天免費給大家供應伏茶的阿福,真是個大好人’”……

“別人認可帶來的那種快樂,太令人享受了。”蔣進福感嘆,沒想到自己不起眼的舉動,感染了那麼多人,就如同“三樂亭”其名所寓意的那樣,"你樂,我樂,他樂",他希望這種快樂在更多行善身影間傳遞。

快樂離不開鹿城全力打造的“好人”常態化“禮遇”機制。為伏茶點“幹不動”的“好人”舉行熱鬧的“退休”儀式;元旦、春節等節日,將“好人”作為慰問的重要對象;舉辦重大節慶、慶典等活動時,邀請“好人”到場;為有需求的“好人”免費提供就業培訓,發放低息貸款;組織“好人走進”系列活動,讓市民零距離感受榜樣的力量……

從“聚人氣”到“聚人心” 伏茶點成民間慈善代名詞

“讓德者有‘得’,才能幫助善的種子更好地紮根生長,善行孵化出善行,推動小小的伏茶點長成‘大風景’。”鹿城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曾偉説。

不同伏茶點的“樂捐榜”“公開欄”等顯示屏上面,經常會出現不願留名的捐助者:李女士、過路人、老先生……“幾乎每天都有愛心善款或愛心物資送到紅日亭,還有很多人直接丟下物品就走,在我們再三追問下才勉強留個姓氏。”孫蘭香説。

蔣進福則動情地講起,2016年,莫蘭蒂颱風重創溫州市泰順縣,他和孫蘭香等人一起拉著蠟燭、泡麵、礦泉水等救災物資去了災區,並派發現金,幫助災民,“原本因為斷電黑漆漆的村莊,因為我們的到來,窗口重新透出亮光”,他們將現場視頻發到朋友圈時,很多人感動了,“我們回來後,發現募捐平臺上多了16萬餘元,超過我們救災花去的15萬元”。

類似這樣的善舉更是融入紅日亭、三樂亭等伏茶點的日常。老人把自己準備做壽的錢拿來,學生把過生日的錢拿來,年輕人把喬遷的錢拿來,請環衛工人、孤寡老人、低保戶等特殊群體吃一頓長壽面,成為鹿城一種新風尚。“差不多每三天就有一場。”孫蘭香和蔣進福的登記簿上,密密麻麻地記載著預約資訊。

“把錢交給你們,我們放心。”孫蘭香等人一再被這樣的話語所感動,也讓他們不敢怠慢每一筆捐款。收支兩本賬、公開每筆善款、多人簽字審核每筆開銷、定期向慈善總會備案……每一個伏茶點,都有一套公開透明且嚴格的財務制度。

來自四面八方的善意,讓紅日亭、三樂亭的行善框架不斷拉開,從只是夏季燒伏茶到一年365天,基本天天無休。從茶水到熱粥,再到麵條、糯米飯,“四季八節”時還供應芥菜飯、清明餅、端午粽、月餅、湯圓、豬油糕等特色食物。

這些善意,也通過紅日亭和三樂亭,抵達了更多人的內心深處。撿到一個錢包四處尋找失主的仁開喜説,他經常到紅日亭喝粥,這次有機會幫助別人也很開心;聽説紅日亭可以吃到免費的熱粥,慕名而來的湯成學,主動幫忙收拾起碗筷桌椅,加入了義工隊伍;許多疫情期間堅守一線的醫護人員忘不了,正是紅日亭、三樂亭等地的志願者們,一趟趟地到府為他們家屬送來食材,解決了他們在前線奮戰的後顧之憂。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48年堅守,“紅日亭”不僅成為了溫州民間公益慈善的代名詞,更是成了一張亮麗的道德名片,它被譽為溫州的精神高地和慈善地標,是第三批全國學雷鋒活動示範點和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單位。這些伏茶點影響推動了溫州民間慈善的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紅日亭”“三樂亭”不斷涌現。

被紅日亭施粥畫面感動的劉華明,自掏腰包1萬元,與一群老人一起支起攤位燒茶施粥,一個伏茶點的出現,就像播下一顆善的種子,吸引越來越多的愛心力量匯聚,如今,復興亭一年做善事支出的費用達到40多萬元,大部分來自社會募捐。慶年坊愛心驛站負責人池雲川同樣感同身受,愛心驛站開設的伏茶室由社區黨員自發組建,燒伏茶的志願者大部分是黨員,因此也被稱之為“最紅的伏茶點”。最初組建伏茶室時,只有10多名志願者,現在燒伏茶隊伍已有60多名志願者,在社區多個伏茶點輪流值班。

從“大拼盤”走向“大協奏” 接力傳承伏茶精神擴散愛心

隨著愛心伏茶點越開越多,如何引導部分零散化、臨時性、不夠專業的伏茶點,走上常態化、組織化、規模化運營?成為了鹿城區有關部門的新思考。

鹿城區選取以紅日亭為代表的86家伏茶點成立了“愛心鹿城聯盟”,併發布了聯盟統一標識。聯盟的成立,除了壯大愛心力量,抱團行善,也讓不同組織機構之間加強對話交流合作,資源共用、取長補短。

在聯盟引導下,紅日亭、三樂亭不僅將自己獨有的草藥配方全部公開,甚至還提供技術、物資等支援,幫助其他愛心伏茶點設立起來。此外,聯盟還集結全區志願者和熱心市民,定期舉辦各類慈善公益活動,如每年四時八節,86家愛心伏茶點共同為市民提供免費時令小吃。

孫蘭香還記得,愛心鹿城聯盟的第一次“集體活動”——冬至湯圓溫暖全城開展時的情景,那天正是冬至,大降溫下的溫州冷得直讓人打哆嗦。然而,在城區的大街小巷,卻處處飄蕩著湯圓的甜香。86個愛心驛站共同發力,一鍋鍋熱騰騰的湯圓,一張張格外燦爛的笑臉,匯成了冬日裏的一股股暖流。

據鹿城區文明辦不完全統計,僅紅日亭老人,平均每年赴各地開展扶貧幫困、幫老助老、助殘扶醫等義工服務460余場,服務社區50余個,惠及人數18.68萬人,捐助善款70余萬元。“今年,我們還給泰順部分山區農戶提供玉米種子,收成後,再幫他們推銷。”孫蘭香説,在助人方面,他們正在不斷拓寬路子。

在全面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省級試點工作背景下,鹿城正著手打造更完善的文明實踐活動體系,群眾哪有需求,志願服務就延伸到哪,一個個伏茶點就是一個服務窗口。免費量血壓、免費縫補、免費理髮……各項服務讓伏茶點的“功能表”內容更加豐富。這背後,是一支又一支志願者隊伍,把伏茶點作為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的重要平臺;鹿城區檢察院等單位黨支部習慣性把主題黨日活動安排在伏茶點;鹿城區教育局把“伏茶點”納入學生社會實踐大課堂……

暑假期間,近萬人次中小學生參與伏茶精神的傳承和接力,鹿城各街頭小巷都見證著小小義工的成長。“你好,請喝茶!”“夠嗎,要不要再來些?”每逢週六,16歲的林子超總是出現在三樂亭內,為有需要的人贈送伏茶。從2015年開始,他一直雷打不動這麼做,因為經常幫助身邊人,同學給他取了“中央空調”的綽號。

正是新生力量源源不斷地加入,以及聯盟形成的合力,讓許多伏茶點的公益事業擴散到伏茶點之外。紅日亭、三樂亭等伏茶點還聯合其他社會組織,在福建寧德、金華永康、台州玉環等地設立溫州愛心伏茶點,把溫州特有的傳統伏茶送向全國,把伏茶香的愛心和善舉傳到更多的地方。(戚祥浩 朱麗華 戴武傑 馬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