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陽上林垟村的“神器”不得了 垃圾成了寶

時間:2019-07-30 16:44:10 來源 : 浙江新聞客戶端 作者 : 邵晨嬋 黃劍萍 吳昱燊

“上林垟村用垃圾做出的肥料可是寶貝,我們搶都搶不到!”在平陽蹲點採訪的過程中,當記者與當地人聊起垃圾分類時,知道了這麼一件“神奇事”。垃圾竟能“變身”寶貝?日前,記者來到了平陽昆陽鎮上林垟村,尋找答案。

一路進村,路面乾淨,不見垃圾。村黨支部書記林禮將帶領我們來到了村裏的生態資源化利用中心。

比我們還早到的,是村民林振發。他正把一袋近百斤重的肥料往車上搬。“早點來拉走,否則被人拿光了。這個比普通化肥管用。”林振發從事花卉種植,這些天,他家的月季正趕上要續肥,一早就來拉肥料。

鄭旭志正在操作有機垃圾處理器。吳昱燊攝

邊上還放著幾袋已經裝好的肥料,我們走近,黑乎乎的肥料絲毫聞不到垃圾的臭味,反倒是透著一陣草料味,抓起一把,十分蓬鬆,沒有粘膩感。“這就是我們上林垟村的‘明星肥料’。比起普通化肥來,營養成分高,還很蓬鬆,可以直接滲透進土地,農作物吸收得好,而且全天然,不會造成土地污染。”談起肥料,林禮將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這種肥料適合種植瓜果、蔬菜、花卉等,用它種出來的蔬菜,不僅産量高,而且味道好,“像是包菜,至少能大一大圈。”

明星肥料又是怎麼來的?在垃圾處理間裏,我們找到了答案。一台巨大的金屬櫃,長4米、高約3米、寬約2米半,有一個像電腦顯示屏一樣的觸控屏,下面是一排“一鍵上料”“一鍵出料”“一鍵停止”等指示燈和操作按鈕,僅從外形上看,這臺設備並無獨特之處,但上林垟村的村民們卻稱之為垃圾處理“神器”。

鄭旭志正在操作有機垃圾處理器。吳昱燊攝

鄭旭志是這臺設備的管理人員。只見他把從居民家收集來的廚余垃圾運到這套設備前,啟動設備,將上料、攪拌等功能的按鈕開啟,設備自帶的升降裝置就將垃圾投入設備,投料結束。“設備自動會將垃圾粉碎、發酵、高溫處理,24小時後,肥料就自動做好了。”鄭旭志説道。據介紹,這套設備叫有機垃圾處理器,讓廚余垃圾經過發酵處理後快速分解,將有機垃圾轉化為有機肥料。

這個大塊頭,還是上林垟村垃圾資源化、減量化的關鍵之一。上林垟村有村民3700多人。以前,村裏每天産生的各類垃圾有2噸左右,由於垃圾清運不及時,臭氣重、蠅蟲多,村子成了“垃圾村”。2015年,上林垟村成了平陽縣第一個垃圾分類試點村,村幹部把注意力放在了最難處理的廚余垃圾上。

2016年,村裏引進了有機垃圾處理器,對廚余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如今,這臺設備每天能將500斤廚余垃圾,製作成100斤有機肥。而這些有機肥作為獎勵免費發放給村民,鼓勵村民做好垃圾分類。保潔員在到府收垃圾的時候,會給村民打分,垃圾分得好,分數就高,就能憑積分來免費領取肥料。

走進村民林寶連家,我們看到,可回收垃圾被整整齊齊地碼好放在一邊。廚房裏,廚余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等垃圾桶依次擺開。見我們來,林寶連招呼我們坐下來喝杯水。“做好垃圾分類,難嗎?”我們問。“做好了能省錢,這事就不難啦!”林寶連笑著答。他給我們算起了一筆賬,可回收垃圾兌換日用品,做好垃圾分類得分高,還能去換有機肥,兩處加起來,每個月能省兩三百元。

在上林垟村的可回收物兌換中心,負責人伍國丹(右)正在把村民登記垃圾回收積分。吳昱燊攝

如今,上林垟村的有機肥名聲在外,每天有好多外村人來討要,這讓林禮將看到了村子的發展機遇。“接下來,我們打算把垃圾處理終端再升級,讓日處理垃圾能力能夠達到10噸,這樣我們就能帶動周圍的村子,甚至是鎮裏和縣裏的廚余垃圾也能拉來進行資源化處理。”林禮將告訴我們,他們打算將生産出的肥料進行改良,送去檢驗,明確營養成分,並進行包裝,做成品牌進行銷售。

感言

平陽縣委書記董智武:垃圾分類,關鍵在於科學管理、形成長效,讓大家養成習慣。平陽垃圾分類起步較早,數年來積累了不少經驗,尤其是上林垟村的垃圾兌換積分機制、回收垃圾創收機制,能有效引導群眾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既優化了環境,又帶動了建設。近年來,平陽縣在積極推進、全力支援各村開展垃圾分類的同時,也作了多維度的探索,形成了“宣傳引導、分類指導、責任督導”三管齊下的推進機制,逐漸讓垃圾分類成為群眾生活習慣和自覺行動。

連結

平陽垃圾分類工作亮點:平陽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于2015年開始,截至今年5月底,全縣已建成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村385個(其中省垃圾分類試點村25個),覆蓋率達64.4%,計劃到2020年基本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全覆蓋。

據統計,全縣農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65%以上,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92%以上,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2017年和2018年連續兩年被評為省級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優勝縣。今年,已完成全縣省級垃圾分類項目村資源化處理終端房主體框架的模板搭建和污水處理池的挖建,正在著手創建80個垃圾分類村處理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