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老村村民在義務清理垃圾。 羅寧 攝
“我們馬山現在是越來越漂亮了,不僅是街道建設變得更加現代化,更在於我們的城鄉變得越來越乾淨了。”每次回到家鄉,在南寧從事餐飲生意的藍普總要不由自主地讚嘆一番。而帶來這一變化的,則是馬山縣委、縣政府打出的一記記城鄉保潔的“重拳”。
近年來,馬山縣積極探索城鄉清潔、建設美麗鄉村的新路子,以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為突破口,積極推廣由該縣古零鎮喬老村創立的生活垃圾“村收鎮運縣處理”的“橋老模式”,推動城鄉清潔工程進村入屯,城鄉人居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如今的馬山,天更藍,水更綠,地也更乾淨了。
喬老村“摸石頭過河”走出鄉村保潔新路
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在村屯建設垃圾池解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難的做法,經媒體報道後,在南寧市甚至整個廣西都引起了很大的反響,而馬山縣也將喬老村的經驗提煉為“喬老模式”,向全縣進行推廣。5月2日,記者時隔一個多月後再次來到喬老村,深切感受到這裡變化的不僅僅是環境,還有人的精神風貌。
“以前村民的環保意識不高,有垃圾的時候都往山腳和河裏扔,那個時候一齣家門,隨眼望過去遍地都是垃圾。”喬老村村支書潘宏賢告訴記者,與如今村裏的道路幾乎“一塵不染”相比,當年村裏由一堆堆垃圾構成的邋遢的“景觀”簡直讓他不堪回首,而這一變化,也讓村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環境變好帶來的好處。
正是在當時那種嚴峻的形勢下,潘宏賢和村委的其他幹部經過商量後,決定在全村各個自然屯都設立一至兩個垃圾臨時放置點,村民每天所産生的垃圾都集中放在放置點,然後由清潔工人負責拉到村收集中心,再由鎮負責從收集中心將垃圾運到縣裏集中處理。保潔及清潔工人的人工費用按每戶每月3元收取,以達到長效保潔的目的。
由於沒什麼經驗可借鑒,喬老村的村幹部們也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慢慢積累經驗。經過一段時間的落實後,潘宏賢發現設置垃圾池的效果比想像中的更好。村民不但配合地把垃圾放到垃圾池,還紛紛主動上繳保潔費,目前全村的保潔費收取率已達到100%。“村子變得越來越乾淨了,現在保潔成了每一位村民的自覺行動,村民們的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質都提高了。”潘宏賢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