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Esperanto 한국어 BIG5

冰立方:奧運場館華麗變身

發佈時間:2021-02-05

伴隨著陣陣吶喊聲,幾名隊員賣力地用冰刷擦拭著冰面,一隻精緻的石壺在潔白的冰面上緩慢滑行著。北京冬奧會冰壺場館“冰立方”內,一場冰壺體驗賽正在進行。環顧四週,這個場館可不僅僅是一個冰壺場館那麼簡單。這是由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游泳館“水立方”改造而成,是一個可拆卸的、可臨時進行“冰水轉換”的大工程。



水立方,曾在2008年的奧運會大放異彩,見證了無數運動員的榮光。奧運會後,水立方社會化運營成為奧運場館賽後利用的典範。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2022冬奧會後,便提出了一個大膽設想,讓水冰能夠自由轉換,讓這個場館更大限度地再利用,賽後也可以為民眾提供更豐富的文化體育服務。改造後,它將成為雙奧之城的一個重要遺産。



那麼,“水立方”是如何成為“冰立方”的呢?需要注意的是,冰壺對場地的要求是所有冰上項目中最為嚴苛的,如何保證可拆卸裝置的穩固性是首要難題。在經過反覆設計測算與試驗後,設計團隊最終將50米範圍內的誤差控制在了2毫米內。按照“冰立方”可拆卸的設計,冰面厚度設為8釐米,需要反覆澆築四五十層,耗時一週時間才能最終製成。

冰非常“敏感”,冰壺場館要求空氣不能流動,陽光不能直射,不能有多餘的熱輻射投到冰上。為此,設計團隊將館內環境溫度、濕度、光照系統甚至聲學系統進行了智慧化改造。



經過改造的“冰立方”,春夏秋三季為水,冬季上冰。冬奧會後將用於群眾冰上運動培訓和體驗,助力實現“三億人上冰雪”的目標。

百年的現代奧運歷史,留下了不少經典的場館建築,他們不僅是人類工程建築的傑作,更是一座座銘刻現代奧林匹克精神的豐碑。然而,歷屆奧運會也都面臨著奧運場館賽後發展的難題,在探索中尋求變革,例如1992巴塞羅那奧運會,奧運村及場館經過改造後成為遊客打卡地;2012倫敦奧運會,許多場館都是租賃建材、臨時搭建,而主場館“倫敦碗”,則採用了“樂高式”的模組化建造法,賽後改建租給了西漢姆聯作為主場。在北京,從2008夏季奧運會到2022冬季奧運會,從“水立方”到“冰立方”,中國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引入奧運場館的建設當中,探索奧運場館的綜合利用、持久利用,將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提供“中國經驗”。


9001354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分享

編導:劉璟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