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傣族的文化魅力
在傣族人看來,水是聖潔、美好、光明的象徵。每逢一年一度的潑水節,人們用各樣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象徵著吉祥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是傣族的“新年”。由於傣族有著自己的紀年法,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多在西曆4月中旬左右舉行。2006年5月20日,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潑水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西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裏食用。
潑水節期間,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也是祈求神靈保祐人們在新的一年裏身體健康,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以聖潔之水消災免難,互祝平安幸福。
大規模的節慶活動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人們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節日的氣氛在這裡達到了高潮。“放高升”和“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人們在節前就搭好高射架,屆時將自製的土火箭點燃,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光彩奪目。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諸葛亮)。
潑水節更是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的美好時節,他們做“丟包”遊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臺,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世界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