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Esperanto 한국어 BIG5

中國泥人: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發佈時間:2018-02-02

   

泥土,是天地間最平凡、最常見的所在。可以滋養植物澤被蒼生、也可以構築房舍庇護生民、還可以燒制陶瓷點亮文明之光。與此同時,泥土還激發了藝術家的豐富的創作靈感,誕生了泥塑藝術。泥人作為泥塑藝術最常見的展現形態,造型或憨態可掬、或逼真傳神;色彩或濃重華麗,或古樸天然,是中國人生活中最常見的藝術品之一。


中國泥人: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在中國古人的眼裏,萬物有靈,卑微如泥土,也蘊藏著生命的力量。在中國的創世神話女媧補天當中,創世女神女媧就是用泥土比照自己的樣子創造了人類。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泥人藝術就是將原本蘊藏在泥土中的生命重現出來。

從古至今中國的泥塑藝術從未間斷過,歷代的泥人作品也不乏傳世精品。秦漢的泥人作品多見於墓穴的陪葬品,造型多為兵士、僕役和隨從,體現了中國“事死如生”的觀念。隋唐時期,隨著佛教和道教的興盛,各類服務於宗教的泥塑作品客觀上推動了中國泥塑藝術的發展。宋代,小型泥塑玩具逐漸發展起來。北宋時著名的 “磨喝樂”,是七夕節前後,廣泛流行於民間的泥人玩偶。宋以後的歷代,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這其中,又以北方的泥人張、南方的惠山泥人為代表。

泥人的製作過程,主要分為原料製作、塑形和彩繪等過程。

將常見的泥土變成一件傳神的泥人作品,是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在選材上,要選擇粘性強、含沙少的特殊粘土。採集回的泥土,要經過複雜的工序才能變成可用的泥料。

塑形的過程奠定了整個作品的比例和特點,經過細節的精細雕琢,就成了一尊活靈活現的人物造型。在古代沒有照相技術,小小的泥人卻能惟妙惟肖的展現人的特徵,敏銳捕捉人物的神態是塑形的關鍵。靠著泥塑藝人的一雙巧手,把內心構思的造型巧妙的傳達到泥塑原料上。

之後的彩塑過程,運用繪畫的技法,為捏塑成型的泥胚添加豐富的細節,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人物的點睛之筆,為靜態的泥塑帶來了鮮活傳神的靈動。民間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説法,可見彩繪在泥人製作過程中的重要性。

2006年,泥人成為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時至今日,泥人早已不單純是可供把玩的尋常玩具,它早已發展成為一門博大精深的藝術。經過代代相傳,至今仍保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9001354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分享

編導:林凡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