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中國網首頁
中文 English Français Deutsch 日本語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Español عربي Esperanto 한국어 BIG5

清明:中國人的“春之祭”

發佈時間:2017-04-01

  冬至後的第108天,天地間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清明的字面意思是“清爽明亮”,當清明到來,天氣轉暖,雨水漸多,一掃冬日寒冷枯黃的景象,呈現出“清爽明亮”的大好春光。

 

清明:中國人的“春之祭”

 

對於節氣的劃分,體現的是古代中國人對於物候變化的細微體察。清明的好天氣,使之成為農耕時代的中國人開啟一年辛勤耕耘的標誌,民間也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的諺語。

清明多雨的天氣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一千多年前的中國詩人杜牧用詩歌為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下雨的天氣,一個急於尋找酒家的趕路人向牧童問路,牧童揚鞭指向杏花林裏的小村莊。詩歌雖短卻情感細膩,極富畫面感。或許是杜牧在詩中寄託了太多的感情,清明時節這首詩讀來總是最動人。

儘管如此,清明卻是一個“哀”而不“傷”的節日,人們會在清明這天結伴踏青郊遊,在自然中充分感受春天的生氣,同時通過盪鞦千、放風箏等活動,釋放壓抑了一整個冬天的活力。這些都源於古人農曆三月初三,水邊郊遊,沐浴驅邪的習俗。

中國人最講究傳承,最重祖先,祭祖掃墓是這個節日裏最重要的活動。

相傳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輔佐國君有功,卻淡泊名利,歸隱山林,他倔強地拒絕了國君再次召喚,而更為倔強的國君竟放火燒山想逼他出來,最後介子推情願被燒死也不願出山。

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介子推的倔強似乎難以理解,但淡泊名利卻是中國古人十分推崇的美德,介子推對於個人價值觀的堅守令人感動,他也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一面旗幟,在隨後的兩千年不斷被傳頌。為了追思介子推,禁絕煙火吃寒食的習俗在民間推廣開,這一天也漸漸發展成追思先人、祭祖掃墓的寒食節。歲月流逝,寒食節逐漸被融合進清明節,禁火吃寒食的習俗不再流行,而祭祀墳塋、追思先人的習俗卻一直保留了下來。

清明是春光最好的時節,在這樣的時節追思先祖,體現的是中國人內心對於“傳承”的重視。而中國文化也正因為綿延千年的傳承,至今仍然保有鮮活的生命力。

9001354

客戶端中查看

手機中查看

分享

編導:林凡凡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