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萬字長文,揭秘雄安新區決策全過程

發佈時間: 2017-04-18 10:09:03 |來源: 新華社 | |責任編輯: 曹洋

 

201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調研時指出,要譜寫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同年8月,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發展問題時,他強調要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年2月,他考察北京市並主持召開座談會,明確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戰略。

在推進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戰略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任務是重中之重。而選擇一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的構想也逐漸浮出水面。

對首都北京,作為“老北京”的習近平感情至深——

“凸”字型的格局,“九經九緯”“左祖右社”的考究……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和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先進的理念,體現著中華風格、首都氣派。

然而,21世紀的北京,雖前所未有繁華,卻面臨“大城市病”的種種困擾。

如何在時代的演進中煥發出千年古城的歷史底蘊?

正在快速邁向民族復興的中國要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

怎樣破解城市規劃建設中的難題從而推動協同發展?

一系列時代追問,縈繞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心頭。

“建設和管理好首都,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

“要堅持和強化首都核心功能,調整和弱化不適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轉移到河北、天津去,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北京時的講話高屋建瓴。

宜疏不宜堵,構建大格局。

2014年10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總體思路框架》批示指出:

“目前京津冀三地發展差距較大,不能搞齊步走、平面推進,也不能繼續擴大差距,應從實際出發,選擇有條件的區域率先推進,通過試點示範帶動其他地區發展”。

經過不斷思考,在2014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降低北京人口密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

方向愈加清晰,思路更加明確,在京外設立一座新城的戰略構想逐漸成熟。

2015年2月10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9次會議審議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多點一城、老城重組”的思路。“一城”就是要研究思考在北京之外建設新城問題。

2015年4月2日和4月30日,習近平先後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他再次強調,要深入研究論證新城問題,可考慮在河北合適的地方進行規劃,建設一座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的現代新城。

2015年6月印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構想,明確提出:“深入研究、科學論證,規劃建設具有相當規模、與疏解地發展環境相當的集中承載地。”

在相當一段時間裏,“集中承載地”成為了“新區”的代名詞。

這個新區選在哪?以何種定位出現?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京津冀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多次組織國務院有關部門、河北省、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等有關方面,召開專題會議和小範圍會議,綜合考慮區位、交通、土地、水資源和能源保障、環境能力、人口及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因素,經過多輪對比、反覆論證新區選址。

2016年3月24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聽取北京市行政副中心和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載地有關情況的彙報並作了重要講話。

習近平指出:

從國際經驗看,解決“大城市病”問題基本都用“跳出去”建新城的辦法;

從我國經驗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通過建設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有力推動了珠三角、長三角的發展。

習近平強調:北京正面臨一次歷史性抉擇,從攤大餅轉向在北京中心城區之外,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集中承載地,將形成北京新的“兩翼”,也是京津冀區域新的增長極。

一次次重要講話、一場場科學論證、一步步深入推進……從思考到謀劃,從批示到規劃,從要求到部署,從宏觀到微觀,習近平總書記對設立新區的戰略思考不斷深入,構想逐漸變為現實。

2016年5月27日,這是研究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一個大日子——

這天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審議《關於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研究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的有關情況的彙報》,“雄安新區”首次出現在彙報稿的標題之中。

習近平強調:在現代化建設和城鎮化加快推進階段,北京又面臨著一次歷史性的空間格局調整。無論是從它的健康發展和解決問題,都要做出選擇,最後做了這個選擇。

頂層設計,志在千年。

西元1153年,金建都于燕京,拉開了北京城860多年的建都史。

西元2017年,河北雄安新區的規劃設立,又將揭開北京城發展的嶄新一頁。

“這件事確實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習近平強調,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要能夠經得起千年曆史檢驗,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中國共産黨人留給子孫後代的歷史遺産。

把準歷史大方位,著眼時代新特徵,續寫北京千年古都建設、謀劃華夏大地發展的新篇章。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東,21世紀看雄安”——今天流行的這句新話並非豪言壯語,它是時代的選擇,更是歷史的承諾。

“深圳和浦東的今天,就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雄安的明天。雄安新區發展的機遇和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專家諮詢委員會副組長鄔賀銓院士説,千年大計,正是表達著中央推行這個戰略的決心和定力。

俯瞰中國地圖,深圳、浦東和雄安呈梯度而上,分別佔據全國南、中、北三個維度,這將合力推動中國實現全局均衡發展,改變經濟發展“南強北弱”的狀況。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文章如此評價:雄安新區這片經濟活力帶將尋求催生出京津冀地區甚至更大範圍內的發展活力。

“水鄉花縣今新邑,北地江南古渥城。”雄安新區這片具有數千年悠久歷史和當代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地,將成為大時代背景下中國開拓發展的新支點,必將創造時代發展的新傳奇。

回答實踐新要求的戰略決策

——科學論證選址,優化京津冀城市佈局和空間結構,形成北京發展的新翼,打造創新驅動的高地

具體到哪建,這是一個科學論證的問題。一旦定下來,京津冀三地和有關部門都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用大歷史觀看待這件大事。”

——2016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

雄韜偉略,長治久安。

“雄安”——未來之城的名字,取自“雄縣、安新縣”各一字,朗朗上口、聲名遠揚,既尊重歷史,又寓意吉祥。

“雄”字意味宏偉、陽剛、英雄;“安”字包含穩定、牢固、安康,體現了地域特色,符合中華傳統文化,契合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內在要求。


     1   2   3   4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