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美麗東興”鄉村建設活動
發佈時間: 2016-03-31 10:27:42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二)“六項機制”鞏固提升“清潔鄉村”成果
一是“以獎代補”機制。為充分發揮群眾主體作用,建立了由鎮政府申請資金作為清潔鄉村活動“以獎代補”專項資金,獎補採取“先申報先得、先完工先得”原則,項目完工後由鎮政府及市“美麗辦”組織專人進行驗收合格的,給予一定數額的資金獎補。
二是農村垃圾清運處理機制。理順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運作“市、鎮、村和生産組(屯)四級聯動”的管理體制,實行由市統一集中各鎮農村垃圾處理;鎮為實施主體負責垃圾收集轉運工作;村莊落實日常保潔和垃圾收集。
三是獎罰分明和權責統一的激勵問責機制。制定《“美麗東興•清潔鄉村”創建活動考評辦法》。自2013年5月“美麗廣西”活動開展至今,我市共組織開展各類檢查1550次,每月發佈短信超過4000條。
四是工作考評結果與提高村幹部待遇掛鉤機制。由市績效辦將“清潔鄉村”“生態鄉村”活動納入全市的績效考核管理。對村(社區)幹部在年終考評中為優秀、稱職的分別獎勵每人每年3000元和2000元。
五是引導先進典型示範引領作用機制。定期開展“五星村屯”和“五星戶”評比活動,不定期開展清潔衛生戶評比的長效機制。對獲評為清潔示範戶的每戶獎勵現金1000元,獲評為優秀保潔員的每人獎勵500元。
六是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將清潔鄉村創建活動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落實保潔員、設施建設和運作管護等配套資金。2015年市本級財政共安排350多萬元作為清潔鄉村日常運轉工作經費,確保了清潔鄉村活動不斷、“三清潔”不停、鄉村保潔員隊伍不散。
(三)“三個堅持”加強鄉村建設的基層執行能力和科學水準
一是堅持強化基層隊伍主體責任意識。狠抓基層黨組織、駐村“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員的工作作風和執行力,強化他們“第一主體”的意識。一是將生態鄉村建設的工作業績與鎮村黨政主要領導、駐村工作隊員年度績效考核相掛鉤,建立問責機制,明確責任,傳導壓力;二是對上級督查暗訪發整改通知或表揚的鎮村,及時在全市通報批評或表揚,具體列出鎮村主要領導和駐村工作隊員姓名,強化其責任感和歸屬感;三是組織兩批次鎮、村幹部到桂林、柳州等地參觀學習,提升基層幹部履職能力和管理水準。
二是堅持凸顯綠色生態亮點。教育引鎮、村基層幹部“綠色生態”理念,為了達到美麗鄉村建設既有生態的基礎,又能展現出東興的特色和藝術之美,我市邀請了廣西藝術學院等高校的專家教授前來為美麗鄉村建設“把脈”、“開方”。在開展生態鄉村建設過程中,始終秉承原生態建設理念,不搞大拆大建,根據我市各地農村的自然環境、産業發展特色、民俗民風等特點,凸顯農村獨特的山、水、田、林、路特色,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打造出了生態鄉村活動的新亮點。如馬路鎮大橋村紅甲屯按照生態保護型村屯打造,做到因地制宜,選用村內自有的石料鋪設道路,選用本村鄉土樹種美化綠化庭園,始終做到保護生態環境、保持水源清潔、保持村屯衛生的生態建設理念;江平鎮巫頭村一二屯,則以美麗國門漁村來定位,根據該屯哈亭、學校、小廣場等群眾聚集區域特點,建設京族長廊,修善哈亭、運地場地,用群眾丟棄的貝殼美化花圃、路基,既能變“廢”為寶,又體現漁村特色。同時還利用海洋核心示範區的幅射帶動作用,突出抓好海洋漁業經濟的發展,凸顯自然生態、民俗風情、現代農業産業相結合;交東村則以邊海鄉村旅遊村屯來打造,結合其獨具特色的貝丘灣文化遺址、紅樹林景觀、金花茶基地等自然旅遊資源,引入旅遊專業公司參與鄉村旅遊開發,保護資源的同時,激活鄉村旅遊産業,2014年11月至今該村已接待遊客已達50000所人次(旅遊團和自駕)。
三是堅持督查問責機制。我市以建立健全的督查工作機製作為促進“清潔鄉村”建設常態化、長效化的重要手段,在自治區和防城港市鄉村辦每月一次督查的基礎上,我市建立起市紀委、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鄉村辦組成的市督查組和三鎮的相關領導及人員組成的鎮督查組的二級督查工作機制,定期不定期開展明查暗訪和專項督查。同時,市鄉村辦通過電話督查以及手機短信平臺、鄉村辦微信平臺及時發佈督查資訊和整改效果,初步建立起全天候、全方位、多層次、常態化的督查工作機制。我市還結合督查工作制訂出臺《東興市美麗鄉村建設活動問責實施辦法》,明確了對清潔鄉村活動中執行力不強、工作作風不實、整改效果不明顯、環境衛生問題反彈嚴重等的鎮村及相關責任人員的問責措施和辦法。目前為止,我市共發督查通報139份,責令2個單位主要領導在電視臺作表態發言,約談領導幹部1人。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