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靜樂縣:藜麥特色種植助推農民增收
發佈時間: 2016-01-07 11:08:08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2012年春寒料峭時節,推廣種植藜麥的龐雜工作已經開始。群眾挺感興趣,卻也有很多顧慮:有人擔心自己的地是否適合種植;有人疑慮耕種如何保證一次出苗成功;有人怕上當受騙,怕公司只賣籽種不來收購;部分群眾無錢購置種子肥料,提議先向公司賒欠,秋收之後從收入中扣除;有人質疑簽訂的定單合同能否得到保障……。針對這些問題,娑婆鄉提出自然風險自擔,簽訂合同由鄉政府擔保,資金缺口由鄉政府協助貸款,並組織鄉里包村幹部逐村逐戶做群眾工作。但接下來繼續召開的藜麥發展種植研討會沒取得預期效果,有些村甚至沒一戶願種。確實,藜麥是個新品種,保險公司也因此拒絕承保,病蟲害、風災、旱災、澇災損失如何彌補?假使合同失信又如何應對?萬一齣現各種風險,鄉里財政困難,是否有能力化解?這次面對的,是上千畝的示範種植、是對數百戶農民的責任,一年前曾經的壓力,此時陡然翻了幾十倍!在這個緊要關口,新上任的靜樂縣委書記李德新考察了娑婆引種藜麥的情況,充分肯定了娑婆鄉推廣種植藜麥的決策,並鼓勵村幹部:幹工作不要怕,只要是為老百姓辦好事,就放手幹,有風險縣裏擔。為了徹底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靜樂縣及時出臺了籽種補貼和風險補償等政策,給種植戶吃了“定心丸”;同時,積極引導村民組建了藜麥種植專業合作社17 個;組建了藜麥協會;創建了“公司+協會+合作社+農戶+信用社”的發展模式;合作社與稼祺公司簽訂合同,公司提供技術,免費培訓,跟蹤指導,保收購,保底價;還與當地信用社達成小額貸款協議,資金落實逐步到位;購置了旋耕機和36 臺播種機,使之形成了産前、産中、産後一條龍服務的格局。一系列措施引發了全縣發展種植藜麥的熱潮,娑婆鄉落實種植面積1300 畝,其他鄉鎮也紛紛到娑婆取經,落實100 畝開始試種,全縣共落實1400畝,超過了預期效果。
圖説:機器脫粒
天道酬勤。秋收統計結果喜人:全鄉1300 畝藜麥,總産量41.1 萬斤,畝均産量316 斤。按照合作社與稼祺公司簽訂的合同價6 元計算,每畝可收入近2000 元,全鄉僅藜麥一項就收入了246萬多元。每畝除去300 元的成本,娑婆鄉303 個種植戶,平均種植4.3 畝,戶均凈收入達到6830 元。娑婆鄉黑夜溝村的毛存林種了18 畝藜麥,每畝産下478斤,一共打下了8600 多斤藜麥,毛收入5 萬多元,剔除成本,一年凈掙4.6 萬元。僅僅靠種地,一年收入就能接近5萬元,這是毛存林做夢也沒有想到的。畝産量最高的要數漫岩村的張懷兔,種了一畝,産量達到609.8 斤,如果按毛存林的畝數種,凈收入將突破6 萬元!農民看著手裏的票子,笑逐顏開,長棱角村的常來亮説:“我家的藜麥收入,頂得上其他七、八家的全部收入”。顯然,種藜麥太划算了,畝收益明顯高於其他糧食作物。東硯灣村的姜滿祥種了2 畝藜麥,一共産下藜麥1076.5 斤,收入了6459 元。這2 畝地的收入,相當於種普通小雜糧10 畝以上。以胡麻和莜麥為例,這兩年市場上每斤胡麻只能賣到2.7—2.8 元,莜麥每斤也就是1.5 元左右,而且畝産比藜麥低得多,一畝胡麻的毛收入500 元左右,莜麥趕上好年景,一畝地也就是400 塊錢的樣子,種10 畝至多不過5000 元的收入。
好收成離不開好政策的扶持,藜麥種植大戶孫建清的話代表了村民的心聲:“開春我一下種了60 畝,光籽種和肥料就需要2 萬元,2 萬元對我來説不是個小數目,我就申請小額貸款,由鄉里的協會出面給擔保。説實心話,原來還有些擔心,現在是一百個放心,為啥呢,政府一步不落地跟在咱後面服務,不用請,他們經常過來指導;這不,秋收了,又送來了脫粒機。我的畝産儘管沒上去,也掙了大幾萬元,明年我計劃調整一下地塊,科學種植,再掙上個十來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