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村社促進會名譽會長余展:對美麗鄉村建設的一些看法
發佈時間: 2015-12-27 11:08:54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美麗鄉村應是低碳的生態鄉村
作為是人類文明發展新階段的生態文明, 是美麗鄉村建設的核心。生態文明突出生態的要求,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強調尊重和保護環境,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我國正處於加速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對資源尤其是能源礦産資源的需求仍然日趨旺盛,資源供給與經濟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環境保護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環境污染對氣候的影響已越來越明顯。這一切都應當視作地球對人類的警告 ,繼續這樣下去,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建設生態文明必鬚髮展低碳村莊和低碳農業,即形成以低能耗、低物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徵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這種模式要求以最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最大的經濟産出和社會效益。這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也是人類社會經濟繼工業文明之後的又一重大進步。工業文明雖然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進步和可喜的變化,但它所大量和過度依靠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炭、汽油等),使沉積在地下碳庫中的碳大量流向大氣層的碳庫,導致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引發了溫室效益和對環境的污染,從而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發展低碳農業,建設低碳村莊,是一項既艱巨但又不可回避的、經過努力還是可以實現的任務。在我國, 最大的面源污染, 農業巳超過工業, 農村環境巳拉響警報。這是由於, 工業和城市的污染在向農村和農業轉移排放,農村和農業自身的污染也在加劇。化肥、農藥等投入品使用過量, 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和農田殘膜等農業生産物的不合理處置, 使曽經的田園凈土受到污染的侵害。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調查,佔我國國土面積13%的土壤受到污染。南方主要是汞、鋁等重金屬為主的污染,北方則是以高氟、低碘等非金屬為主的污染。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産業,既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來源之一,又越來越多地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災害性天氣經常造成農業的減産。如何降低農業生産過程中的碳排放,已經成為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難題,儘快轉變農業生産模式,發展低碳高效農業已成當務之急。農業很多環節都可以做到低碳。比如水資源,農業用水方式極不合理,耗水很多。在一個人口占世界五分之一 ,而水資源只佔世界7%的我國,節水更為緊迫。農業每年因缺水使近33億畝土地受影響,造成500億元左右的損失。再如,我國化肥的使用,用量是世界第一位(5800多萬噸),利用率比主要發達國家低15—30%。化肥利用率低是引起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除作物吸收利用和土壤殘留外,約有50%以上的氮沒有被作物吸收而流失。化肥的過度使用,引發了一系列環境及食品安全問題,如水體富營養化、土壤板結、溫室效應、農産品品質下降等。
農村環境衛生也是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不少農村是污水亂排, 垃圾亂扔, 秸稈亂燒。我國農村約有6.5億常住人口, 若每人每天産生0.5公斤生活垃圾, 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現在已引起政府的重視, 在全國啟動農村生活垃圾五年專項治理,正式宣佈向農村垃圾宣戰。 發展低碳農業,就要發展鄉村新能源,實現農村用能結構多元化。如綜合利用秸稈、畜禽糞便、太陽能等多種可再生能源資源,普遍推廣沼氣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同時充分利用農副業剩餘物,提高秸稈低碳化利用,滿足農村生活炊事用能。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産量約7億噸,其中一半作為能源使用,就可折合為1.5億噸標準煤。現在要求,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的化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講到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要努力實現多方面工作重點轉變時,用了十個“更加”,其中之一就是“要更加注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
大氣無國界,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地球村”。國際上評價生態系統,有一種稱作“生態足跡”的衡量標準,如同人走路會留下腳印一樣,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一切活動,也會給地球留下排放碳的“足跡”。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則導致全球溫度的增高,科學家説,今年將是1880年來最熱的一年。幾天前召開的世界氣侯大會將到本世紀未的氣溫增幅上限定為2度,力爭1.5度。這是一個相當艱巨的生態環保任務,因為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升溫為0.85度,地球的生態系統和生物的多樣性就遭到嚴重破壞,甚至危害到人類的安全。各種極端天氣頻發,就是一種表現。我們沒有理由不正視這種警告!
以上所説, 大體渉及三個關係, 即領導與群眾、供給與需求、人類與自然, 我認為這是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妥善處理的幾種關係。
余 展
(2015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