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科院城鄉建設經濟系主任、著名經濟學家陳淮:最大的創新是遵從客觀規律
發佈時間: 2015-11-25 15:22:17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一、遵從工業化規律。城市是工業化的結晶,是工業化相伴相生的。剛才賀鏗主任講工業化三次工業革命,包括紡織機革命,電氣應用、IT技術電子工業的發展,所有這些都促進了城市變革、變遷,演變到今天的繁榮,當然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挑戰,城市工業化的規律一定要求有完善的基礎設施、有社會群體生活的服務體系,有相同的規律及遊戲規則,比如説紅燈停、綠燈行,比如每週休息一天還是兩天,比如就業要簽訂勞動合同,這些是工業化特有的規律,我們不可以否定工業化規律來建設城市,我們以為按照我們最美好的理想規劃城市就行了。曾經媒體指責很多地方政府是要就業還是要市容?因為我們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包括上海、北京主幹道兩邊都是佔道市場,把這些佔道市場去了,減少就業,後來我們才知道,減低城市交通出行效率損害公共資源的就業是得不償失的,而且我們現在知道人口過渡向超大城市集中也是得不償失的,因為城市是要素資源的綜合集約型,當擴大到一定規模之後,集約效應變成負數了,比如説北京城每增加一個人口,全市2600萬人每人出行時間都要增加。城市最優規模是80萬到200萬的規模,在這個規模上産業承載力比較充分,基礎設施比較經濟,高於這個規模可能有些方面的集約效應遞減,低於這個規模,比如説50萬、30萬人口小城市如何呢,也很好,但是就業産業承載力不強,垃圾無害化處理、公用設施達不到集約規模。而合理規模在50萬-500萬之間,世界的標準是100萬以上叫大城市,300萬以上叫特大城市。我們去年劃分的城市劃分標準是把300萬-500萬劃為大城市,500萬以上劃為特大城市,建成區內人口一千萬以上叫超大城市,超大城市這個詞這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概念標準。
二、遵從市場經濟的規律。城市化也好、工業化也好,創新也好,遵從市場經濟規律,科學技術尤其是自然規律。科學技術説實話是容易發展的,為什麼容易?因為沒有人不想過好日子,中華民族的子孫不比任何一個民族更笨,更愚蠢,我們比任何人都同樣一樣聰明,而且大家一定都有努力發揮自己聰明才智的積極性,但為什麼我們某些方面在歷史上或者現在落後呢?因為體制,因為我們沒有走到市場經濟之路。我們的四大發明為什麼沒有進入工業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術説每個商品都有二重屬性,一個是價值屬性,一個是有用性或者是使用價值屬性。我們為了獻給皇帝煉一個瓷器或者寶劍,實在煉不出來把自己女兒扔到火裏燒了煉出來,不計成本的去弄這個唯一的有用性,這個唯一的有用性不管多麼光輝燦爛,絕不可能成為市場的主體。而剛才賀主任講的不管是紡織機的革命、蒸汽機的發明還是電力的普遍應用,它一定有一個前提,它的成本是能夠大規模生産,適應滿足市場,它的有用性是滿足市場而不是獻給誰,不管是皇帝還是黨中央。遵從市場經濟規律才有創新、才有發展、才有生命力,到今天也是一樣。市場經濟發展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規律,比如説,我們希望不希望農村産業化、規模化經營?希望不希望農業現代化據與城市化同步進行?希望!但是你得承認,不管多麼痛苦,農業産業化、和規模化經營是資本作用的結果,不是政府主導能辦得到的,也不是個體勞動者或者農業手工勞動者就能夠自發實現的。這裡面的對抗、矛盾和衝突是非常尖銳的,我們的作用就是要實現十六大報告提出的“和諧創新、相容發展”這樣的一個思路,這就叫市場經濟的規律,離開市場經濟我們有不了創新的城市化。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