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汶川縣

發佈時間: 2014-09-17 16:15:16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水磨壽溪湖

(二)生態工程與旅遊業的互動促進

1.建設生態文化。生態文化建設是汶川生態宜居工程建設的基礎,更是災後恢復重建與生態縣建設同步推進的重要環節。具體包括:實施災後生態文化教育行動計劃,重建一批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建設生態環境、綠色産業、迴圈經濟等學科,加強生態縣建設的人才培養,開展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教育工程,培養良好的公眾環境道德,重建和諧的生態文化氛圍,提高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實施生態文化工程行動計劃,加快羌文化、大禹文化建設,合理利用人文遺産資源,發展生態旅遊産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樹立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相協調的文明理念。同時加強人才科技工作,增添發展動力。目前設立了總額500萬元的“汶川縣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將1.1萬名鄉土人才納入農村實用人才庫。創新人才引進、考核評價等機制,為汶川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撐。實施好科技興農、科技興企等十大科技惠民工程,加大科普宣傳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在全省民族地區縣中率先成功創建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被評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加強自主創新,申請專利20項,授權專利9項,23個科技項目納入省科技廳備選庫。

2.促進生態旅遊發展。汶川生態旅遊發展以“遊田園風光、賞藏羌風俗、品農家風味”為目標,大力推進13個特色魅力鄉鎮、20個精品旅遊村寨和91個幸福美麗村寨的基本建成以及莊園經濟的建設,傾力打造一批特色鮮明、民族風情濃厚的人文、鄉村旅遊,同時以臥龍大熊貓、三江、草坡生態旅遊區、水磨生態新城以及莊園經濟的開發建設,大力發展以地質景觀和觀光農業為重點的生態休閒旅遊,震中汶川圍繞“大禹故里、熊貓家園、羌繡之鄉、震中汶川”四大旅遊品牌,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全域景區差異發展,綜合效益加速放大。按照“南生態、北文化”的發展路徑,全方位開發生態觀光、民族風情、休閒度假等精品旅遊項目,成功創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汶川特別旅遊區。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大要素,完善景區道路、標識標牌等基礎設施,開發了藏羌刺繡、甜櫻桃等特色旅遊商品,建成星級農家樂、鄉村酒店104家,旅遊接待服務能力進一步提高,帶動了商貿、餐飲等服務業加快發展。整合四川電視臺、首都機場、麻辣社區等平臺加強宣傳推介,成功舉辦甜蜜約會汶川甜櫻桃等旅遊宣傳活動,“世界汶川水墨桃源”旅遊品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狠抓“7 10”災後旅遊景區設施恢復和市場行銷,旅遊産業迅速回暖。2013年,接待遊客64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8.4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5%、14.8%;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82億元,同比增長24.0%。同時,生態文化産業逐步升溫,品牌作用日趨顯現。圍繞提升生態文化凝聚力、服務力、彰顯力和競爭力,大力支援文化藝術精品創作,出版了《羌笛頌》、《汶川文博》等書籍,《花兒納吉》、《羊皮鼓舞》、《愛在汶川》等民族風情濃郁、文化特色鮮明的優秀節目登上了省、州乃至國家、國際舞臺。赴馬其頓、德國成功開展“秀美四川繡在汶川”文化交流活動,藏繡羌繡産業化、繡娘職業化、繡品市場化穩步推進。姜維古城文化産業園、映秀東村文化産業園等18個藏羌彝文化産業走廊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集文化展示、參觀遊覽、産品展銷于一體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初步形成。

四、生態建設未來發展目標(一)強力發展川西北生態莊園經濟建設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州關於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部署,培育生態農業發展新模式,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促進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汶川縣按照規劃先行、科學佈局的原則,堅持從實際出發,統籌規劃特色化佈局,形成産業關聯度強、産業化鏈條長、效益高的生態莊園功能格局;生態立莊、抱團發展的原則,把生態作為莊園經濟建設的突破口,綠色産品與綠化環境並重,實施綠色有機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以村兩委為平臺,抱團式發展生態莊園;市場引導、多元投入的原則,以市場化方式吸引各類社會資本投入,合力推進生態莊園建設發展;農民主體、分類推進的原則,讓群眾作為建設主體、受益主體自願參與,量力而行,並做好激勵措施引導其推進莊園建設;産業互動、助農增收的原則,積極推進三次産業相融互動,立體綜合開發建設,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文旅融合、文化為魂的原則,把文化作為生態莊園旅遊的靈魂,充分融入大禹文化等汶川特色文化,豐富生態莊園的內涵。依託汶川的區位優勢、生態優勢、産業優勢,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技為支撐、生態為重點、多功能為方向,創新農村經營機制,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整合三次産業功能、疊加三次産業效應的各類現代生態莊園,建設汶川川西北莊園經濟鄉村旅遊會展環廊,打造成都休閒西客廳、藏羌産業大窗口,使生態莊園經濟成為推動我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美麗”,加快建成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家園。2014年-2016年,力爭建成30個生態莊園村,實現生態莊園村農村經濟總收入年增長5%,生態莊園村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增長35%,帶動周邊66個村經濟發展。

(二)加快推進三次産業發展

為深入落實省、州關於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推進三次産業發展,推動全是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按照解放思想,奮勇當先的原則,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分類指導,整體推進的原則,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根據縣域經濟發展水準和資源分佈差異,有針對性地指導和支援三次産業加快發展;政策激勵,促進發展的原則,完善財政等激勵政策體系,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項目支撐,品牌帶動的原則,以項目為載體,以品牌為抓手提升三次産業發展的層次和水準;以人為本,改善民生的原則,不斷提高公共服務水準,確保富民與強縣有效統一,人民群眾幸福指數與經濟發展水準同步提高。緊緊抓住第二輪西部大開發、加快藏區跨越發展、廣東對口幫扶、災區發展振興規劃和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等戰略機遇,通過集約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把汶川建設成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家園和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先行地。

1.農業方面。2014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4.38億元,同比增長14.0%;實現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9989元,同比增長31.3%。

2.工業方面。2014年,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31.76億元,同比增長4.0%;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20億元,同比增長7.3%;力爭實現工業性固定資産投資11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4戶。

3.旅遊業方面。2014年,力爭接待遊客800萬人次,同比增長32.3%;實現旅遊總收入40億元,同比增長52.1%;帶動10000人就業,旅遊項目建設完成固定資産投資2.48億元。

(三)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先行地建設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州加快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先行地的精神,建設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先行地是調整經濟結構的現實選擇、建設生態文明的客觀需要、構築生態屏障的重要途徑、綠色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因此,生態示範區建設符合汶川實際。汶川堅持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有機統一、理念先行和重在建設有機統一、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有機統一、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有機統一的原則,緊密結合汶川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全面建設業興家富人和村美幸福美麗家園、創建全國健康示範縣的目標任務,立足當前、著眼長遠,力爭到2017年完成川西北生態經濟示範區先行地建設目標,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目前,為完善基礎設施,推進城鄉生態家園建設,健全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長效機制,大力發展和繁榮産業體系,全面提高全國生態文明素質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水準,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汶川從以下四個方面全力推進川西北生態經濟的發展。

1.生態經濟健康發展。構建形成與資源稟賦、生態容量、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相適應的生態經濟,生態特色農業、生態文化旅遊、生態綠色工業和現代服務業繁榮興盛。加快形成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産業結構,全面完成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指標。清潔生産普遍推廣,迴圈經濟初具規模,生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2.生態文化不斷繁榮。生態文化研究和生態文明教育不斷加強,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生態文化素質顯著提高,建成全國生態文化教育基地。全面開展生態縣和綠色系列創建活動,試點建立以大熊貓為主題的國家公園,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3.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城鄉環保基礎設施完善,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減排任務。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品質得到明顯提高,農村面源污染等突出問題得到綜合整治,生態治理和地質災害治理同步推進。

4.生態機制加快完善。完善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全面建立體現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與重點生態功能適應的綜合決定執行機制、環境保護監管機制、生態補修機制、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使生態産業扶持、節能減排約束、生態建設投融資的制度保障。


     1   2   3   4   5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