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加強園林綠化建設 促進可持續發展

發佈時間: 2014-09-17 14:20:25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二、全面提升,園林綠化綜合效應不斷顯現

近年來,蘇州正處在城市化加速、經濟國際化提升的關鍵時期,面對土地、資金、能源和環境容量等嚴峻挑戰,更加注重發展的品質和效益,園林綠化從重數量向量質並舉轉變,從單一功能向複合功能提升,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在增加總量、提升品位、創造特色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一)構築高品質城市綠地生態系統。《蘇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是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規保證,是保護地區生態環境、歷史傳統和自然風貌,構築高品質城市綠地系統的先決條件,也是蘇州市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之一。一是完成新一輪規劃編制。按照《蘇州市城市總體規劃》,我市完成了新一輪《蘇州市城市綠地系統規劃(2007-2020)》的編制工作。本輪規劃將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的相關標準細化、分解、融入其中,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更注重協調城市快速發展和不可再生資源保護間的矛盾,更注重改善和維護城市生態環境的自我良性迴圈,更注重弘揚和加強山水城市的特質,更注重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資源,更注重人、城市、自然的和諧共存,因地制宜、科學分級、合理佈局各類城市綠地,構築“二帶三環五楔、六廊十軸十二園”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地系統框架,充分發揮城市綠地在維護城市生態平衡方面的巨大作用,為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二是堅持規劃建綠。多年來,我市嚴格按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制訂的目標和要求,按年度安排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項目,從源頭上落實綠地系統規劃。通過年度園林綠化建設項目實施,結合自然河湖水系、山體,目前已初步建成大運河兩側綠化帶、吳淞江郊野公園帶等“二帶”;以環古城綠帶為內環、大運河綠帶——滬寧高速綠色走廊為中環、太陽路綠化隔離帶——繞城高速南段綠化帶為外環的“三環”,以及西南角石湖景區、東南角獨墅湖公園、東北角陽澄湖公園、西北角虎丘景區和虎丘濕地公園、西部天平山景區和靈岩山景區等大型郊野綠地的“五楔”。構築了環形帶狀加楔形綠地的點、線、面相結合的“城中園、園中城”的城市綠地系統。三是積極推進城市綠線劃定。我市率先出臺的《蘇州市城市綠線管理細則》,為抓好現狀綠地和規劃綠地控制提供了依據。2007年起我市以中心城區為起點,以點帶面,有計劃、有步驟的推進綠線劃定工作,到2011年市區全部完成綠地綠線圖錄,經市政府批准、社會公示,有效控制規劃綠地和保護既有綠化成果。按照《蘇州市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踏勘審查規程》,開展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地指標踏勘審查工作,確保了各類城市建設項目配套綠化按規劃實施。繼續實行城市建設項目審批會辦制度,由國土、規劃、園林等部門對城市建設項目的配套綠化指標進行會審,進一步完善了綠線管理體系。

(二)凸顯園林綠化綜合效應。我市大力鞏固深化園林城市建設成果,加快推進園林綠化建設,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環境問題,全市呈現出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環境清潔優美、生態良性迴圈的良好態勢。一是區域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成區已逐步融入了大量山林、湖泊、濕地等自然資源,為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了較好的載體。積極開展以“綠色通道、綠色屏障、綠色基地、綠色家園”為內容的綠色蘇州建設,突出抓好太湖、陽澄湖等湖泊生態防護工程建設,在沿湖濕地恢復水生植物群落,沿岸陸地營造以喬木為主的環湖生態防護林;突出抓好城市“四角山水”生態建設,建成了虎丘濕地公園、沙湖生態園、蓮池湖公園、白馬澗生態公園、白塘生態園、荷塘月色濕地公園等一批規模大、生態效應明顯的郊野公園;突出抓好城郊綠化與城區間組團綠化的生態建設,形成丘陵山區和平原成片林為主的生態防護網路。逐步構建了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路化生態綠地系統結構,形成了“綠量適中、佈局合理、景觀優美、特色突出”的城鄉生態網路系統。二是城市空間品質進一步優化。園林綠地系統作為富有生命的城市基礎設施,在保持城市生態系統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設施不可替代的功效。蘇州市建成區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由2003年的32.2%、37.1%,增加到2013年的37.6%、42.5%,同步增長了5.4個百分點。多年來,我市堅持把每年新增450~500萬平方米綠地作為政府實事工程加以推進,先後建成了環古城風貌帶、金雞湖公園、桐涇公園、沙湖生態園、白塘植物園等公園綠地,以及官瀆裏立交、東南環立交、滬寧高速東西出入口等一大批以植物造景為主、生態效益明顯的大型綠地。形成了以公園綠地為重點、道路綠化為網路、小區綠化為依託、街頭綠地為亮點,具有傳統和現代特色、量質並舉的城市園林綠化格局,展現了城市綠化建設的藝術魅力,優化了城市的空間格局。

三是人居環境品質進一步提升。以實事工程為抓手,以生態、民生、品質為重點,大力推進各項城市綠化建設。特別是中心城區的綠化建設,繼續推進惠民效應明顯的“百園工程”,按照江蘇省住建廳關於“城市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的要求,合理佈局,抓好西塘公園、廣大家園、大龍港公園、新新家園、梅花公園等多個區級公園、小遊園建設,解決了中心城區缺綠少綠的問題,實現了市民出行350~500米能夠步入綠色空間的目標。結合彩香、養蠶裏等老新村改造和1100多條背街小巷綜合整治,進一步完善了居住區綠化功能,提升了綠化品位,改善了社區生態環境,改建、新建了一批小綠地、小花壇和小遊園等“三小”綠地,增加了社區綠色環境,提升了居民休憩環境。蘇州市建成區每人平均公園綠地面積由2003年的7.6平方米,增加到2013年的14.96平方米,增加了7.36平方米,較好地滿足了廣大市民的工作生活環境需求,實現了推窗見綠、出門進綠、處處有綠的願望。四是城市景觀特色進一步彰顯。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注重依託豐厚的自然與人文資源,抓住名城、古園、水鄉的特色,將城市綠化與城市文化、城市歷史、城市景觀、城市格局有機融合,逐步形成了古城與新城交相輝映的城市景觀。古城區公園綠地的建設採用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實施了傳承歷史、引領和諧的“百園工程”,以及街坊改造、歷史街區保護整治、古典園林保護、環古城風貌保護等工程,建設小、多、勻、精的綠地,均衡綠地佈局,增設綠化小品,將古典園林元素延伸到街頭巷尾,突出精、細、秀、美的特色,既保持江南古城的傳統風貌,又融入現代氣息,形成了全城皆園的獨特景致,有效改善了古城區的生態環境和景觀品質。新城區充分利用山體、湖泊等自然資源,結合區域形態和定位,在大規模增綠的同時,運用現代造園手法,充分利用鄉土樹種,因地制宜地配置和優化植物群落,大手筆構建了以紅楓林、柑橘林、香樟林等為休閒區,以銀杏、欒樹、無患子等為行道樹,以古楓香、梅花、桂花等為觀賞區,以及以月季、荷花、芙蓉花等為主題公園的季相景觀,體現了濃厚的時代氣息和區域特徵。古城與新城對比鮮明、協調統一、交相輝映,整體上構築了蘇州獨有的城市景觀。

(三)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逐步推廣。我市把踐行節約型園林綠化建設作為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轉型升級、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積極倡導生態型綠化,合理利用自然水系、濕地資源,採用各種節地、節水、節材、節能、節財的措施,充分運用園林綠化科技進步和創新,提高資源使用效率,促進城市園林綠化自身的可持續發展。一是嚴格保護管控現有綠地。對我市眾多的河湖水系、豐富的濕地以及自然地貌、山體進行嚴格控制,對禁止開發、限制開發、優化開發和重點開發區域劃定了基本生態控制線。在城市開發建設過程中,積極採取措施,維護城市行道樹有限資源。充分保護原有成材大樹,養育巷、中街路等道路在拓寬改造中保留原有重陽木行道樹,形成了很好林蔭路系統。對因建設而無法避讓的,通過行政審批、制定方案、專家論證、優選隊伍,實施樹木移植。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及時糾正和查處各類侵佔綠地、破壞綠化的違法行為,有效保護了綠化建設成果。二是推廣集雨型綠地建設。蘇州河湖密集交匯,雨水充沛。建設集雨型綠地,積極推廣集水技術,進行雨水回收、中水利用等措施,建設公園綠地時,堆坡挖湖,即可營造地形,實現場地內土方平衡,又能節約水資源的消耗,用於綠化澆灌。滄浪新城的九曲港活水公園,改變傳統的排水管理理念,儘量將雨水控制在源頭和地表進行收集和處理。通過自然生態凈化處理系統,輔助於機械物理、化學方法,使部分水體有效控制和降低有機物濃度,促進水體生態系統的建立,達到人工治污與生態景觀相協調、水體綜合利用以及節約水資源的效果。2013年9月,我市單體規模最大的雨水收集利用項目在吳中區開建,總投資300多萬元,在道路兩側各佈置一根管道和蓄水池,雨水經收集、處理後進入回用管網,再用於灌溉綠化、沖洗道路,預計一年可節水5萬噸。為推動和促進我市城市非常規水資源利用工作,相關部門正在研究城市綠化、景觀、環衛的用水現狀,計劃兩年內用再生水和地表水替代優質自來水進行道路沖洗、綠化澆灌。三是注重鄉土植物應用推廣。在城市園林綠化建設中,注重對原有自然植被的保護利用,大力推廣種植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明顯的鄉土樹種;注重以喬木為主,喬灌草、常綠落葉植物的合理配置,增加花灌木和多年生地被的應用,減少草坪和硬鋪裝比例,嚴格控制使用超大規格樹木,倡導自然化的植物配置,努力營造多種類型植物混交的趨於自然的穩定的植物群落,形成錯落有致、季相分明的城市景觀綠地。四是積極拓展三維立體綠化空間。為了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我市積極開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以及地下空間綠化。對高架環路實施垂直綠化和高架擋墻懸挂綠化,種植爬山虎、西番蓮等攀緣植物,增加城市三維綠量。已建成的蘇州東南片市政養護基地、滄浪新城規劃展示館等建築均已配建屋頂綠化。我市還將制定扶持和鼓勵屋頂綠化建設的相關規定,鼓勵有條件的單位和市民在屋頂、陽臺等適合栽花種草的地方進行綠化,並給予相應獎勵,加快推進實施屋頂綠化。正在建設中的火車站下沉式廣場利用地下空間進行植物造景、體現園林特色積極嘗試和探索。五是節約型新材料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在公園道路的基礎施工中減少石材、木材鋪裝,園林綠地內推廣使用透水鋪裝,用碎石基層和砂石混合墊層和透水磚,自然駁岸或應用格賓石籠網箱築砌生態駁岸等,保證了雨水能迅速滲透和回收。如虎丘濕地公園全部駁岸採用數層鋼絲格賓網覆蓋,網格外側種植物,與水生植物渾然一體,建成格賓石籠駁岸1200米,木樁駁岸2000米,透水混凝土自行車道2000多米。在石湖生態園等大型工程的基礎施工中,普遍使用了碎石基和砂石混合墊層,保證了雨水能迅速滲透。在面積較少人們活動比較多的綠地內儘量不使用景觀水池、噴泉等內容,節約了大量的用水、維修、管理成本。


     1   2   3   4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