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世界汶川 水墨桃園

發佈時間: 2014-09-17 10:56:44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5.12”特大地震災後恢復重建以來,在黨中央和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援下,在汶川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廣東省的大力援助下,水磨鎮災後恢復重建嚴格執行災後重建規劃,並且按照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堅持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精神,首次提出了“生態第一環境優先,向新型低碳園區工業轉型”的産業發展理念。近年來,在州委州政府、縣委縣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鎮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水磨鎮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始終堅持突出生態優化發展,全面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建立健全生態文明體系,實現了工業産業成功轉型升級,走出了一條具有時代特徵、體現水磨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2010年4月,水磨鎮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署授予的“全球災後重建最佳人居範例”獎。如今,汶川縣水磨鎮是汶川特別旅遊區國家AAAAA級景區核心景區之一。

一、親水聖地,長壽之鄉

水磨鎮位於汶川縣南部山區,岷江支流壽溪河畔,距汶川縣城82公里,距都江堰34公里,幅員面積88.4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6572公頃,森林資源6909公頃,森林覆蓋率78%。共轄1個居委會,18個行政村、73個村民小組,全鎮4025戶,戶籍總人口11517人,是一個集羌、藏、回、漢等多民族聚居的農業大鎮和工業重鎮,素有“親水聖地、長壽之鄉”美譽。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發生,距震中僅8公里的水磨鎮受災慘重,水、電、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全部損毀,直接經濟損失58億,全鎮房屋受損率100%,45家工業企業受損嚴重。

二、科學定位,生態建設

按照州委提出的“遵循規律、以人為本、趨利避害、優質高效、加快發展”的重建思路,按照汶川縣一心兩廊四區的總體構想,水磨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自然、統籌兼顧、科學重建”的基本原則,以“重生態、精農業、興教育、強三産、構和諧”為工作思路,緊緊圍繞“面向四川、服務全州,努力把汶川建設成為川西北生態經濟發展示範區先行地”的發展戰略,將水磨重建與城市化相結合、將水磨重建與産業升級相結合、將水磨重建與生態改善相結合、將水磨重建與民族文化的弘揚相結合、將水磨援建與共建相結合,精心打造以文化、教育、安居、旅遊和現代服務為主的汶川生態新城,西羌文化名鎮,奮力打造“人居共山水一色,經濟與文化齊飛”的濱水小鎮。水磨重建的戰略目標是:汶川縣最美麗的新城,阿壩州現代羌族城市風格的代表,四川省生態城市的典範,人類災後重建可持續發展的典範。2010年4月,水磨鎮獲得了聯合國人居署授予的“全球災後重建最佳人居範例”獎;9月,水磨鎮成功評為國家級的AAAA級旅遊區。2012年又成功評為國家級AAAAA旅遊區。

三、生態第一,環境優先,工業轉型

汶川縣作為岷江上游最重要的生態保護區域之一,災後重建面臨的突出矛盾是生態環境脆弱,生態建設與保護的任務異常艱巨,大多數地區已經不適宜進行工業開發。水磨重建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既解決眼前問題,又解決長遠問題,既解決生活問題,更解決發展問題。以優美生態為載體,以民族文化為靈魂,以特色産業為支撐,創新發展模式,從而實現震後水磨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震前:由傳統農業轉向高耗能工業

水磨鎮位於青城後山,歷史悠久。1998年以前,水磨鎮一直是汶川縣農業大鎮,山清水秀,主産業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水磨鎮處於高山峽谷地區,岷江支流壽溪河由西向東北方向流經全境。水磨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糧食以玉米為主,小麥、馬鈴薯、紅薯次之;經濟作物以油菜為主,川芎、油菜種植面積為1.485畝,副業以林、牧、漁為主,區域內天然野菜遍佈于整個森林。境內有珍稀動物大熊貓,有虎、熊、狐狸等上百種動物。另有少量金屬礦産。

水磨鎮原有工業企業較少,包括規模不大的紙廠、酒廠、磚廠、石灰窯、礦山等。全鎮運輸業和集市貿易較為興旺。這種産業格局在1998年後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量的高耗能、高污染企業開始入住水磨,先後引進工業硅廠、碳素廠、成都通用公司、振衝電力公司、稀土公司、60萬噸水泥廠等63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在短短幾年時間裏,水磨鎮原本山清水秀、美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污染和破壞。


1   2   3   4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