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生態汶川 健康發展

發佈時間: 2014-09-17 10:55:58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生態恢復成效

災後重建中汶川開展全面生態恢復和環境改善工程,著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2013年汶川成功創建省級園林城市。其中威州鎮、映秀鎮、水磨鎮、三江鎮已成功通過省級生態鄉鎮驗收。經過近幾年的生態修復,目前,汶川退耕還林完成率到100%,森林火災安全率到達99.99%,水土流失治理率到達90%以上,實施森林管護239.7萬畝,縣境內森林覆蓋率已超過38.1%,汶川縣城現有公園綠地面積14.46公頃,汶川縣建成區綠地率達到22.81%,綠地覆蓋率達到31.61%,每人平均公共綠地達以7.27平方米,現義務植樹盡責率已達到81%以上,綠化樹木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別達到91%和92%,道路綠化普及率、達標率分別在100%和85%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污水處理率達65%,大氣污染指數小于100的天數達到282天,市政設施燃氣普及率達到85%以上,縣城主次幹道道路照明裝置與亮燈率達98%以上,每人平均擁有道路面積10平方米以上;用水普及率達90%以上,水質綜合合格率達100%,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3%,工業污染物排放達標率達100%,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0%以上。

二、城鄉環境治理

汶川縣委、縣政府為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構建富裕文明、和諧魅力的新汶川,圍繞“綠化、美化、亮化、凈化”的城鄉環境建設目標,積極引導廣大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經過幾年的努力,汶川縣鎮貌村容得到了明顯改善,確保了優美、整潔、衛生、文明的汶川新形象得以鞏固和提升。

(一)災後城鄉環境存在問題

大災之後,汶川城鄉環境存在諸多問題,一是臟亂差現象突出。大街小巷,居民小區垃圾、污水隨處可見;二是經營管理有章不循,攤點亂設亂擺,車輛亂停亂放,佔道經營等現象嚴重缺乏規範化管理;三是各種設施品味偏低,公共、公益設施嚴重不足,檔次和品味低,嚴重影響汶川對外形象;四是環境衛生表裏不一,各鄉鎮環境衛生治理存在死角,各類垃圾未及時清除,各鄉鎮沿線綠化養護水準不一致、協調不自然,人工造綠的感覺比較明顯以及其他問題。

(二)城鄉環境整治原則和措施

汶川緊緊圍繞“一心兩廊四區”的發展目標,以“清潔化、秩序化、優美化、制度化”為標準,抓好“五改三建三清兩調”,用建管並重的指導思想和“以人為本,共用和諧,統籌安排,標本兼治,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基本原則強效有力的推進城鄉環境整治工作。

在規範整治方面主要從城鄉垃圾收運處理,城鄉戶外廣告、牌匾、霓虹燈設置,城鄉車輛停放,城鄉攤位擺設,建設工地管理,城鄉居民集中居住去管理六個方面進行全面整治;在突出風格方面以規劃為主導,注重風貌塑造,突出民族建築風格,並圍繞“一街一品、一線一特、一村一景”的原則進行建設。如對整治居民環境、打造“三百”示範工程等方面進行整治;在提高素質方面,汶川縣環境保護宣傳教育開展了“七進活動”,即城鄉環境整治和文明創建活動“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村莊”、“進景區”、“進家庭”,積極發揮了各部門、組織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在健全機制方面通過“六專”機制的實行,即“專門機關再健全、專項計劃再完善、專人管理再落實、專人隊伍再充實、專項經費再確保、專項監督再加強”,健全了汶川城鄉環境治理機制,促使汶川環境整治面貌大大提升。

三、統籌推進城鄉建設

汶川縣在統籌推進城鄉住房建設時樹立城鄉統籌思想,注重城鄉整體佈局,實現“三打破、三提高”,即打破“夾皮溝”、“軍營式”、“火柴盒”,提高了村莊規劃佈局和設計水準;把握“四個結合”,即把災後重建與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扶貧開發緊密結合起來,與主體功能區建設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與保護民族文化遺産緊密結合起來,與促進災區生態環境加快恢復並不斷改善緊密結合起來,努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為此,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城鄉統籌,適度集中”、“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節約用地、政府引導、多方籌資、公開透明”的原則,到達了資源有效配置、城鄉統籌發展的目標。

(一)恢復重建與生態縣建設同步推進

為保障“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五年展新貌”這一建設目標高效、高品質完成,汶川災後恢復重建與生態縣建設同步推進,志在把汶川建設成為生態宜居、獨具特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縣。培育生態文化,重點打造生態宜居環境,生態城鎮、生態鄉村、生態社區的建設,使汶川走上了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1.生態宜居環境建設。汶川生態城鎮建設按照規模適度、合理佈局、環境承載能力和功能互補的原則,著力構建全新的生態城鎮體系。具體包括: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公共綠地,在體現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相互和諧的基礎上改善城市景觀;發展節地、節水、節能、無污染的生態建築;加強城市建設與管理,改善城市生態系統,優化人居環境;加強城鎮電網、水網、氣站、道路、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和改造提升,擴大園林綠地面積,改變城鎮生態環境。如綿虒鎮地處九寨環線的重要地段,現已將綿虒鎮建設成為“大禹故里、西羌門戶、震中汶川”的旅遊目的地,是阿壩州特色魅力鄉鎮示範鄉鎮之一。

2.生態鄉村建設。汶川生態鄉村建設的總體要求是: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和鄉村清潔示範工程,積極創建“環境優美鄉鎮”和“文明生態村”。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具體包括:改善農村飲水條件,控制農村畜禽養殖、化肥農藥、農膜導致的環境污染,禁止工業固廢、危險廢物和城鎮垃圾轉移農村,調整鄉鎮工業和村莊建設佈局,使鄉鎮工業向工業區集中,農村居民適度向自然村落集中,促進生産、生活方式轉變,控制污染,實現污染物集中處理,達標排放,發展小型沼氣工程,實現農村廢物資源化。如威州鎮的布瓦村是一個典型的羌寨民族聚居村落,村落特點一是有49座土碉,二是有土石結合黃泥夯築的堡壘式建築,這裡的羌寨黃泥羌碉群數量之大,建築之密集曾震驚了考古界和文化界。為此,災後重建將布瓦羌寨定位為古羌文化生態體驗區。

3.生態社區建設。汶川縣在進行生態宜居工程建設時,全縣生態社區建設也成為災後重建的主要內容。具體包括:建設城鎮園林和生態環境,同時創建生態園林縣城、生態園林小區和園林式單位,建設水迴圈利用、垃圾分類處理、太陽能利用與節能、立體綠化、安全防衛和智慧資訊化服務管理系統的住宅小區,開展生態社區試點建設,加強社區服務中心、健身、環保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推進社區綠化美化,樹立生態典範,發揮輻射帶頭作用,推進生態社區建設。如汶川陽光家園社區、東界腦村居民社區已成為生態社區建設的成功典範。


     1   2   3   4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