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縣:生態汶川 健康發展

發佈時間: 2014-09-17 10:55:58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震驚世界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瞬間爆發,致使汶川山河破碎、滿目瘡痍,各類基礎設施嚴重毀損,生態環境面目全非,全縣直接經濟損失643億。震後幾年裏,緊隨而來的驚天動地的“8.14”、“7.03”、“7.10”特大山洪泥石流一次又一次發生在汶川大地。然而,在接連發生的災害面前,堅強的汶川人民在逆境之中開始重建自己的家園,在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鼎力援助下,汶川人民在短暫的時間裏創造了一個個奇跡。汶川生態宜居工程建設的詮釋和總結,正是汶川人民智慧的體現,“把握規律,尊重科學”貫穿于汶川縣生態宜居工程建設的始終。

生態宜居包含了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內容,所要到達的目的是人居環境良好,適宜人類工作、生活和居住,對於震後的汶川來説,生態宜居工程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但是,汶川人民不畏艱難,緊緊圍繞建設生態縣的目標展開了生態宜居工程的建設,經過幾年的艱辛付出,全縣從生態環境恢復到整治城鄉環境、從統籌推進城鄉建設到民族建築風貌再生、從生態宜居工程建設到生態縣建設一步步推進、一步步完善,最終使全縣的生態宜居工程建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2013年,全年預計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7.98億元,同比增長3.8%;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分別為2.66億元、32.72億元、12.6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8%、1.2%、9.6%,三次産業結構由2012年的5.0:70.8:24.2調整為5.5:68.2:26.3,經濟發展平穩增效。地區生産總值、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等總量繼續保持全州第一,經濟綜合實力在全省51個少數民族縣(區)中排位第3。

一、災後生態恢復

(一)地震對汶川生態環境的破壞

1.森林資源及生態系統遭受嚴重破壞。汶川縣是常見上游水源涵養區和四川省重點林區,也是天然林保護和退更換林的重點工程實施區,其森林面積大、蓄積量高,生態區位十分重要。此次地震造成重災的林地面積達169萬畝,直接經濟損失43億。山體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災害嚴重破壞了地表植被,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功能衰弱,直接導致區域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

2.水土流失與土壤理性化性狀改變。次生地災造成水土嚴重流失。表層土被嚴重沖刷、覆蓋,全縣損毀耕地90000畝,其中滅失42500畝,保存耕地僅千畝。另外,災後防疫消殺工作大量使用化學藥劑導致土壤結構、肥性遭到嚴重破壞,因此災後植被恢復面臨時間長、難度大的現狀。

3、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減弱。地震減弱了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次生災害導致森林植被、自然景觀、風景名勝、森林生態景觀受損如三江、草坡自然森林生態景觀嚴重受損,蘿蔔寨景區全部毀滅,使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産業遭受重創;森林植被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調節氣候等功能遭受嚴重破壞;由於災後防疫,致使部分生産和生活用水水質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區域生態承載力急劇下降。

4、大熊貓等珍稀物種瀕危程度加劇。地震次生災害使野生生物環境嚴重破壞,珍稀動物棲息地嚴重影響。如臥龍大熊貓保護區和草坡自然保護區的破壞,大熊貓食物減少,遷徙的道路被阻斷,兩棲及爬行類動物也可能面臨“滅頂之災”。

(二)生態恢復的措施與技術

災後重建以來,汶川堅持以提高生産環境和生態環境品質為目標,以環境保護和建設為主線,以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為著力點,加快推進生態修復工程。通過對林業基礎設施、自然保護區、水利保護工程及其他工程的建設,使林草生態功能明顯增強,土壤蓄水保水能力得到提高,從而減緩了地表徑流,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結構。

1.生態恢復主要措施。一是合理利用水資源。汶川堅持以蓄水能力、供水能力等水利設施建設為主,同時開展流域水系的河道整治和灌區節水配套設施改造等綜合治理,合理開發“雲水”資源,調配生活、生産和生態用水,發展農業節水和工業節水,推進城市污水資源化利用;二是合理利用建設用地和耕地資源。保持耕地佔補平衡,開展土地整理和復墾,適度開發土地後備資源,調整佈局,加強建設用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準,促進工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實施“金土地整理”,即通過土地整理、遷村騰地提高土地品質和數量,並實施震後地質災害評估和修復建設;三是合理利用礦産資源。推進礦産資源管理方式,推廣先進工藝設備,提高礦産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降低礦産資源消耗水準,建立礦産資源分類開採和保護區制度,調整佈局,減少礦山數量,促進規模化開採和集約化經營,強化礦山開發的生態恢復,培育“無廢料、無礦尾、無公害”的迴圈經濟型礦山開採企業;四是合理利用生物資源。建立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體系,開展生物物種資源調查、編制保護規劃、健全生態安全監管系統。

2.加強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一是加強污染防治。污染防治是災後重建和生態建設的重要內容,重點抓好水污染防治,加強大氣、固廢、土壤、噪聲污染和核輻射污染防治;二是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堅持生態保護與修復並重,防止邊建設邊破壞,在物種資源方面,強化外來物種和轉基因生物體的生態影響監控,制定物種保護行動計劃,並建立物種資源數據庫,對國內外重要的自然保護區進行重點修復,如臥龍、三江、草坡自然保護區,同時對國家重點保護的動植物實施搶救性保護。

3.改善環境品質,新型工業轉型升級,恢復重建穩步推進。一是改善水環境品質。首先加強水污染監測和綜合治理,重點治理岷江流域,其次完善水功能規劃,建立污染物線上監控系統,使工業污水穩定達標排放,同時建設城鎮生活污水處理廠和管網系統,不斷提高城鎮污水處理率;二是改善大氣環境品質。做好大氣飄塵污染監測監控,逐步淘汰落後生産工藝,防治化工、醫藥、冶金等行業的有毒有害廢氣污染,嚴格執行環保準入制度;三是改善聲環境品質。加強城市規劃管理合理規劃企業佈局,加強噪聲治理防止工業噪聲污染,實施噪聲控制防止服務員噪聲擾民,提倡文明友愛生活方式減少生活噪聲污染;四是控制水土流失。制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改善坡耕地,防洪排澇整治河道,禁止亂砍亂伐。

汶川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外遷。阿壩州委、州政府根據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導向,汶川工業北移,建設汶川新型低碳園區工業。整合漩口工業園區、廣汶工業園區、桃關工業園區管理機構,成立汶川新型工業園區管委會。汶川漩口新型工業園區以及汶川與廣東聯手打造的成阿工業園區,重點發展有色金屬加工、建材、醫藥、食品加工、輕化工、電子等新型低碳産業,汶川、成都市給予了各類優惠政策,延伸企業産業鏈,增加産品附加值提供項目、技術、資訊、管理大力吸引企業轉型升級,以此推動汶川縣新型低碳工業發展。州、縣、鎮各級部門對搬遷企業做了大量的動員工作,給企業做了很多實事,通過耐心細緻的溝通,真情關懷,政策宣傳落實到位,最終得到了企業的大力支援,讓各企業來得快意、搬得樂意,重新樹起信心。汶川水磨鎮就有63家企業成功外遷,産業結構調整邁開了成功的步伐。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有效整合項目、資金和資源,引導金融資金、民間資金投入企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新型工業轉型升級按照“兩園多點、集聚發展”的思路,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做大做強核心産業、扶持培育新興産業,積極支援工業企業抗災自救,保持了工業經濟增勢。深入實施十大工業提升發展項目,重點抓好阿壩鋁廠電解槽節能技改、立敦電子二期化成箔擴建等項目建設,僑源氣體、浩普瑞等企業建設加快推進,工業項目完成固定資産投資11.62億元,萬元GDP能耗下降2.2%。全力推進“7•10”災後工業園區路、水、電等基礎設施恢復,26戶規模以上企業已恢復生産20戶。2013年,預計完成全部工業增加值29.1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3.1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1.4%。

4.生態恢復主要技術方案與現代生態農業發展。生態恢復主要從植被恢復、人工造林、自然封山育林、人工促進封山育林、生態林業基地、珍稀樹種保護等方面進行生態恢復。現代農業相容並蓄,“三化”並行強農富民。以省級現代農業、林業重點縣建設為載體,深入實施農業“五千萬工程”,推進現代農業標準化、集約化、品牌化發展。紮實推進漩三、綿草、威雁、克布4條農業精品環線建設,建成甜櫻桃基地2.3萬畝、獼猴桃基地3萬畝、核桃基地5.1萬畝、苗木花卉基地2560畝,預計全年畜禽飼養總量達760萬頭(只)。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新培育專合組織104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家庭農(牧)場95家。著力培育高原、生態、有機農産品品牌,申報認證無公害及有機農畜産品3項,成功申報“三江黃牛”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整合資金2億余元投入新農村建設,順利通過省級新農村成片推進示範縣驗收。加快“7•10”災後農業基礎設施恢復,開闢農産品運輸銷售綠色通道,確保了大害不減産、大災不減收。2013年,預計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3.92億元,同比增長15.0%;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7991元,同比增長24.3%。


1   2   3   4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