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北京否認五環內不再出讓商業用地:目前無...·京津冀産業轉移啟幕 北京大紅門市場動遷...·福布斯發佈全球企業榜 中國三大國有銀行...·物美散裝食品標簽混亂 同一薯條保質期相...·端午節放假安排出爐:5月31日至6月2日連...·國家統計局今公佈4月份CPI 漲幅或重回“...·高考志願填報系統將開通 國防生專業一本...·不動産登記局正式掛牌成立 國土部官員稱...·官方:"北京地鐵票價3元起步"並非最終調 ...·國內油價今迎調價窗口 調整擱淺幾成定局
聯盟中國union.china.com.cn >> 城市建設 轉播到騰訊微網志 字號: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 滬蘇浙皖將成世界超級經濟區

聯盟中國union.china.com.cn 時間: 2014-05-09 來源: 中國網 

滬蘇浙皖:一個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

2014年5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發佈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在城市和區域經濟研究中,經過長期觀察和反覆比較,初步有了一個重大發現:長三角地區已經在原有基礎上浮現出一個更大範圍的世界超級經濟區,並將帶動中國區域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化。在此基礎上,藍皮書大膽設想、小心求證,從區域廣化和深化的角度證明,至2020年,這一在綜合經濟、交通體系、市場體系、産業體系等領域實現全面一體化的世界超級經濟區將出現在北至隴海線,南抵浙南山區,西至京九線,東臨黃海、東海的廣袤空間裏,包括滬、蘇、浙、皖的4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一)長三角的區域廣化

1.時間維度:基於時間距離,“兩小時經濟圈”不斷擴展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條件的迅速改善,各節點城市到中心城市上海的最短時間距離迅速縮短,長三角以上海為中心的“兩小時經濟圈”的空間範圍不斷擴大。至2020年,長三角“兩小時經濟圈”將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全境以及安徽除亳州以外的總共40個地級及以上城市。

屆時,所有城市與中心城市上海之間的最短往返通勤時間將控制在4小時之內,能夠實現當日工作往返,長三角將全面邁向“當日經濟”。

2.空間維度:基於引力模型,中心城市影響範圍不斷擴大

以2003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的16個會員城市為標準,依據引力模型,計算這一時期中心城市上海與週邊其他會員城市的吸引力指數,並分別與2013年長江三角洲城市經濟協調會擴容後的30個城市,以及2020年長三角兩小時經濟圈所包括的40個城市進行比較。結果顯示,隨著城市數量的增多和空間範圍的擴大,吸引力指數均值平穩上升,這進一步證明,到2020年,長三角將形成以上海為中心,北至連雲港、徐州,西至安慶、六安,南至溫州、麗水,包括滬、蘇、浙、皖40個城市的“超級經濟區”。

(二)長三角的區域深化

1.綜合經濟一體化:核心城市帶動週邊城市,區域經濟顯著收斂

以地均GDP和GDP增量分別衡量經濟發展效率和增長潛力。通過對長三角經濟區40個城市2001~2010年地均GDP和GDP增量進行考察,發現長三角在這十年間出現了明顯的區域經濟收斂,地區間差距進一步縮小,綜合經濟一體化程度不斷加深。

2.交通一體化:區域交通高速化、網路化,可達性水準全面提升

以加權最短出行時間(Average Weighted Travel Times)測度長三角的區域可達性水準,結果顯示,1990~2020年,長三角可達性水準將不斷提升,交通一體化水準全面改善,且區域內部的可達性水準更加均衡,週邊城市的可達性迅速提升,長三角的整體空間格局由極化向均衡化發展。

3.市場一體化:“冰山”成本降低,區域共同市場逐步形成

以地區間相對價格法測度長三角市場一體化程度,結果顯示,1990~2010年,長三角的相對價格方差呈現整體收窄的趨勢,並逐漸平滑,最終穩定在極小區間裏。在市場力和政府力的雙重作用下,長三角的市場一體化程度不斷加強。

4.産業一體化:産業結構趨同,區域合作實現集群優勢

通過産業結構相似度和産業結構轉換速度來測度長三角的産業一體化程度。結果顯示,2004年之後,長三角整體的産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均值連續7年持續上升,2010年達到0.795,發生了明顯的産業同構現象。隨著産業關聯度的提升,長三角各地的産業結構轉換速度呈現明顯的同向變化趨勢,産業一體化程度顯著提升,産業同構成為一體化的基礎,長三角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産業升級和結構調整,並形成集群優勢,對外參與國際分工與競爭。

伴隨長三角明顯的區域廣化和深化,一個覆蓋滬、蘇、浙、皖40個城市的世界超級經濟區已經浮現。若政府能夠順應這一客觀趨勢,因勢利導,克服目前在戰略規劃、空間佈局、體制機制、公共治理、産業體系、基礎設施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制定促進區域合作的戰略規劃,優化帶動縱深發展的空間佈局,完善平衡各方利益的協調機制,建立深化區域一體的公共治理體系,培育提升競爭優勢的産業集群,構建支撐全域開發的基礎設施體系,促進這一超級經濟區的建設,對於實現“兩個百年”中國夢的奮鬥目標將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相關新聞:《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港深滬位居綜合經濟競爭力三甲

2014年5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發佈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指出,2013年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香港、深圳、上海、台北、廣州、北京、蘇州、天津、佛山、澳門。其中,港澳臺地區佔三席,東南沿海的內地城市佔五席,環渤海地區佔兩席,而廣大中西部地區沒有一個城市進入綜合經濟競爭力十強,總體上與2012年的格局相差不大;中部地區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武漢列第13位,而西北地區排名最靠前的西安僅列第34位。可見,區位優勢對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的影響十分明顯。從城市的行政等級來看,特別行政區、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和計劃單列市、省會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要明顯高於其他地級城市。

從全國及各大區域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來看,港澳臺城市、東南沿海城市、環渤海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指數均值高於全國平均水準,其他區域均低於全國平均水準,各大區域排名依次是港澳臺地區、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西南地區和西北地區。從區域城市內部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差距來看,東南地區城市的變異系數最高,中部城市的變異系數最小。環渤海地區和東南地區的綜合增量競爭力位列七大區域前兩位,而在綜合效率競爭力方面,港澳臺地區以0.425的指數均值高居各大區域首位。

《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部分城市脫離實際追求國際化

2014年5月9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社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2》發佈會在京舉行。

藍皮書指出,在快速城市化的過程中,一些城市景觀結構與所處區域的自然地理特徵不協調,部分城市貪大求洋、照搬照抄,脫離實際建設國際大都市,“建設性”破壞不斷蔓延,城市的自然和文化個性被破壞。一些農村地區大拆大建,照搬城市小區模式建設新農村,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使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導致“千城一面”“城鄉一體”,城市特色和歷史文化底蘊逐步消亡。同時,對外來文化的理解和運用又不得要旨,不加思考地效倣國外使得主導文化出現斷裂,甚至不加選擇地抹去自身原有的文化,這造成部分城市在文化建設方面底氣不足,無從下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主觀性和隨意性較強,缺乏對城市建設規律的遵循以及對城市在精神、人文、個性方面的深層思考和理解。許多城市按照功能分區的規劃理念,教條式地將城市分成商業區、居住區、行政區、娛樂區等做法,使本來飽含歷史余韻、豐富多彩的城市人為地結構化、簡單化,把城市生活變得機械且單調。從城市文化的物質、制度和精神層面看,在物質文化建設層面,缺乏文化意識、文化自覺以及以人為本的理念;在制度文化建設層面,缺乏大膽創新意識、科學制度設計以及系統執行力;在精神文化建設層面,塑造力度和宣傳力度不強。從城市文化的內容結構來看,城市文化建設在民俗文化、節慶文化、精品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就,但是休閒文化、大眾文化、飲食文化、旅遊文化、生態文化、體育文化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責任編輯: 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