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霧靈山:幾經磨難的五虎水關》中,説到了霧靈山的長城在霧靈山村西交樑上突然拐了個九十度彎又向西折返,沒有沿著自金山嶺、黑谷關起伏而來的走向向南奔霧靈山去,反而向西蜿蜒而去,經五虎水關、鼓樓、吉家營、墻子嶺關、將軍關、黃崖關,把霧靈山圈在了長城之外,卻沒有説原因,現在就專門説説這個原因。

霧靈山自東漢以來就成了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土漢族爭奪之地。自秦朝統一六國後,各地藩王為爭奪勢力範圍,經常挑起戰爭,霧靈山因戰略地位重要,成了北部遊牧民族與中土拉鋸爭奪的戰場。

西元534年,北朝中的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後,厙莫奚人(鮮卑族的後人的一支)趁此紛亂之際,進佔了屬於東魏的地盤,霧靈山從此納入厙莫奚人的勢力範圍。西元549年,東魏宰相高歡之子高洋即位宰相,于西元550年令東魏皇帝孝靜“禪位”給自己,自立為帝,改國號為“齊”,也就是北齊,這一年改元為天保元年。高洋上臺後,集中兵力向南北擴張國土,厙莫奚人和柔然人(鮮卑族後人的一支)卻頻繁南擾,為了阻擋厙莫奚、柔然等遊牧族的進攻,北齊皇帝高洋沿用秦漢時期的老辦法,修一條橫貫東西的三段長城,其中一段就是北齊天保七年(556),在現今的興隆境內開始斷斷續續修的西河總秦戍抵海的長城,向西至現在的內蒙清水河界,向東一直延伸到山海關的渤海。本來原設計長城是經過霧靈山的,但最後卻在修築過程中突然拐了個彎,把霧靈山圈在了長城以外。

據傳,在北齊設計長城路線的時候,北齊的首腦人物們要把霧靈山圈在長城以內。圖紙設計好以後的這天夜裏,北齊皇帝高洋和長城總設計官,竟同時作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身形巨大的神仙警告他們: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天馬行空,無拘無束;你們這些無能之輩不能將霧靈山圈在關內,只能留在關外,如若不聽,五雷狂轟。但高洋根本沒把此夢當真,繼續命人進行他的長城大業。當長城工程經過黑谷關繼續向前延伸到霧靈山西交梁接近霧靈山時,響晴的天空突然發出陣陣悶雷般的吼聲,三天三夜不停,嚇得修建長城的人們心驚膽寒,四處逃竄。悶雷驚醒了設計官,想起了夢中神仙的警告,連忙將長城改線,走霧靈山西麓,並星夜兼程趕往京師鄴城(今河北臨漳一帶)去稟告皇帝。不料皇帝高洋也就在他下令修築霧靈山長城以後,突然患上了癲狂症,沒日沒夜地唱歌跳舞,飲酒殺人。設計官就沒敢再去面見皇帝,施工人員就按著設計官的改線設計直接把長城改線了。

霧靈山長城不得已直角拐彎改線,向西折返。長城修好之後人們登上霧靈山,發現在霧靈金山附近的一座山峰,不知什麼時間變成了望天犼的樣子。人們這才醒悟:霧靈山,本是人間天堂,是群龍及眾仙聚集之處,不可能受人間無能之君管束,玉帝也不可能將望天犼交給人間昏君管理,於是曾托夢告知高洋及設計官;由於高洋的執迷不悟,玉帝又派望天犼顯身,傳達旨意。望天犼的聲音在高洋聽來是玉帝的旨意,在眾平民聽來,就是陣陣悶雷般的吼聲!從此霧靈山就有了天吼峰!

隋、唐、宋三朝為防禦突厥、契丹以及後來東突厥勢力的侵襲,在前代北齊長城的基礎上修繕連綴,到元代尤其是宋遼、宋金時期,霧靈山成了元、金、遼勢力範圍,霧靈山長城也就成了多餘設施,也就沒有進行長城修繕。

明朝開國名將徐達率部打過北齊長城,收復了包括霧靈山在內的長城以北的州縣,但因與北元蒙古諸部接壤,蒙古騎兵隨時可以襲擾包括霧靈山在內的長城以北明朝屬地,為避免襲擾,明朝撤消了長城以外的行政建制,把包括霧靈山在內的關外區域,設置成“邊外棄地”,同時在北齊長城的基礎上增築、重修長城,在霧靈山一帶重新修築了將軍關、墻子嶺關(今墻子路)、白嶺關、五虎(水)門、黑峪關(今黑谷關)、曹家路、金山嶺長城、司馬臺長城等,駐守重兵、訓練兵馬,很好地抵禦了蒙古朵顏部的侵擾。

1644年,也就是明崇禎末年,勢力壯大的後金攻克明長城邊防,入主中原建立大清,霧靈山重新回歸中國的統一版圖,霧靈山長城成了霧靈山塞內關外歷史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