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坤輿萬國全圖》首次走出南京博物院,于4月16日在浙江美術館館慶10週年首個特展“心相·萬象——大航海時代的浙江精神”展覽中亮相。它是南京博物院從未外借的“國家寶藏”,每次公開亮相後,都需要至少休整3年。

《坤輿萬國全圖》是義大利耶穌會的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傳教時與李之藻合作刊刻的世界地圖,該圖于明萬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後,刻本在國內已經失傳。南京博物院所藏《坤輿萬國全圖》為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宮廷中的彩色摹繪本,是國內現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幅據刻本摹繪的世界地圖。

利瑪竇繪製《坤輿萬國全圖》時,以當時的西方世界地圖為藍本,並改變了當時通行的將歐洲居於地圖中央的格局,把子午線向左移動170度從而將亞洲東部居於世界地圖的中央,這樣,中國就自然而然位於該圖的中心。此舉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

這幅地圖所繪五大洲中,各洲以不同顏色區分。山脈以寫景法描繪,河流以雙曲線繪寫,海洋則以深綠色繪出水波,整幅地圖和諧而又富有層次感。在地圖圈外還繪有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蝕圖、月蝕圖、赤道北地半球圖、赤道南地半球圖、中氣圖等小圖,包羅了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開拓了當時國人的眼界。地圖中的插圖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在各大洋中,繪有16世紀不同類型的帆船9艘,在各個海域中,還繪有鯨、鯊、海獅等海生動物15頭,南極大陸上還繪有陸上動物大象、獅子、駝鳥、恐龍等8頭。這幅地圖還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

據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介紹,這幅珍貴的世界地圖有著不同尋常的來歷。1922年,北京琉璃廠悅古齋從地攤上購得一套《坤輿萬國全圖》,據專家考證,該圖為清宮舊物,因清帝遜位時的動蕩而流出宮外。當時一位身處北京的外國人得知此情況後,欲出資購入運往國外,並且已經初步達成協定。消息被商務印書館的經理孫伯恒得知後,立即報知了當時的北平歷史博物館籌備處。時任館長的裘善元趕緊派人與悅古齋磋商,最終以重金購回,入藏北平歷史博物館。“九·一八”事變後,為確保文物的安全,1936年,北平歷史博物館併入地處南京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全國解放後,前中央博物院更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這幅珍貴的世界地圖遂一直由南京博物院珍藏。

                          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 168×382cm南京博物院藏

利瑪竇(1552—1610)號西泰,又號清泰、西江。義大利馬塞拉塔人。利瑪竇出生於貴族家庭,1571年加入耶穌會。26歲時隨義大利神父羅明堅前往印度傳教。萬曆十一年(1583),途經澳門進入廣東肇慶,並由此輾轉于韶州、南昌、南京。在此期間利瑪竇得以系統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接觸並結交了一批如葉向高、李贄、徐光啟等明朝的士大夫,向他們傳播天主教教義並介紹西方自然科學知識。萬曆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入京覲見,得到萬曆皇帝賞識並被允許留居北京。利瑪竇在華28年,翻譯、編撰了大量西方著作,如《天主實錄》《幾何原本》《坤輿萬國全圖》《同文算指》等。他是天主教在中國傳教的最早開拓者,也是極大促進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科學家。

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號涼庵。浙江杭州府仁和縣(今浙江杭州)人。萬曆二十六年(1598)進士。歷任太仆寺少卿、南京工部員外郎。明代著名學者、科學家。李之藻年少時便喜好閱讀天文、歷算典籍。萬曆二十九年(1601)結識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跟隨他學習西歐天文、曆法、數學等自然科學知識。萬曆三十八年(1610)皈依天主教。曾譯有《同文算指》《圜容較義》《渾蓋通憲圖説》等著作,編撰有《天學初函》五十二卷。崇禎二年(1629),與徐光啟修訂《大統歷》,又自編《崇禎曆法》,吸取西方曆法優點,奠定了我國近300年的農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