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現在為止,江蘇省淮安市還沒有直達的高鐵。從北京出發,需要先坐高鐵到達徐州,再驅車2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這座蘇北城市。

       而位於淮安市的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又名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其發展超越了“高鐵速度”,不僅躋身江蘇省三甲醫院第一梯隊,臨床科研也在國際上得到了認可。

       提及種種成績,該院院長孫曉陽表示,過去十幾年全國的醫院都在飛速發展,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也在同步發展,整體面貌煥然一新。同步甚至超前同類醫院發展的背後,是每一個舉措都從醫學的“本”出發,用發展的眼光,不斷優化。

       醫療服務的“本”——人與人的溝通

       從2005年上任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孫曉陽經歷了中國醫患關係最緊張的時期。針對一系列的暴力傷醫事件,各地開始嚴厲打擊醫鬧。在孫曉陽看來,依靠法律來維護醫院正常秩序是非常必要和正確的,但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並未觸及根本——病人及家屬和醫院及醫護人員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

       孫曉陽分析,原有的解決方案將病人及家屬,和醫院、醫護人員放到了對立面。殊不知,在疾病面前,病人、家屬、醫院、醫護人員應該站在同一戰線,聯合對抗疾病。而之所以形成這種局面,孫曉陽認為,醫生和醫療機構需要負主要責任。這種責任並不是醫療上的失誤,而是溝通上的失職。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説,醫生手裏有三件法寶:第一是語言,第二是藥物,第三是手術刀。語言溝通,作為醫療服務中重要的一環,在多年的醫學教育體系裏,被濃縮進了八節課的時間。導致的結果是,很多醫生“不會説話”。與此同時,每天幾十個甚至上百個門診,也讓醫生沒有時間和患者“説話”。

       如何改善現實困境?

       孫曉陽的答案是:讓別人“替醫生説話”。

                                         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孫曉陽

       這個替醫生説話的人就是病區助理。這是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設置的一個特殊崗位,選取的人員大都是經驗豐富、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老護士,主要責任就是溝通。“病人入院後,和醫生交流的時間非常有限,病區助理就可以彌補這個空缺。”

       病區助理的出現,將醫患溝通的“窟窿”補上了。但在實際實施中,特別是隨著技術的發展,醫院發現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問題在於,醫生和病區助理的溝通能力參差不齊,無法提供更全面的講解。同時醫院的護理部又希望,“抓住生病的‘機會’,讓患者補上他們最缺的那一課,增長一些知識,掌握一項技能。”在全院推行:“住一次院、掌握一項醫學技能”,病人住院期間學會了心肺復蘇、學會了測量血壓、學會了看簡單體檢報告等等。

       同時規範醫患溝通中對疾病的認知。為了將這一理念實施下去,孫曉陽指示宣傳部門:找出每個病區最常見的5類疾病,由對疾病最了解的科主任牽頭,宣傳處把關,為這些疾病寫劇本、拍宣傳片。拍成的宣傳片在各個病區迴圈播放,患者一進病區就能看到。這樣一來,就解決了講解的深度和統一性問題。“醫生護士的語言難免表達不統一,但是通過這樣的宣傳片,就講得透徹、規範。”孫曉陽表示,有了這樣深入的宣教後,醫生和患者溝通時就可以跳過科普性的內容,聚焦一些疾病特殊性,讓患者和醫生的溝通更有效、更充分。數據調查顯示,89%的患者認可這種宣教方式。

       三級醫院的“本”——公益性

       在思考院中護理和患者教育的同時,孫曉陽也在佈局院前和院後的健康管理。

       2006年,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開始做健康管理的時候,就開始萌發“健康中國”的理念。

       首先做出改變的是體檢中心,體檢中心改名為健康管理中心。孫曉陽背後的思考是,“來體檢的人,不僅僅是檢查是否生病。如果結果顯示呈亞健康狀態,如血脂高、血壓高、血糖高,但是又沒有到住院的程度,就進行健康干預。”但這樣的干預覆蓋面遠沒有達到孫曉陽的目標,如何將健康干預覆蓋的群體擴大?他想起了北京電視臺的《我是大醫生》欄目。認真觀看該節目多年的孫曉陽認為,這是一種很好的健康干預形式。

       説做就做。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和淮安電視臺合作,由該院的醫生免費講解健康知識。並在淮安電視臺點播北京電視臺《我是大醫生》節目,孫曉陽認為,“這是公立醫院的公益性的根本、三級醫院公益性的本質就是希望病人少生病、遲生病、甚至不生病,生病之後早些康復。”

       患者照護在從院中向院前前移的同時,也在向院後延伸。

       隨著平均住院日縮短,病人出院後也需要更多的指導。“出院並不意味著治療的結束。”孫曉陽告訴健康界,按照分級診療,出院後的病人應當轉診到基層醫院,但實際上大多數病人可能就直接回家了。“在以往的醫療體制裏,並沒有為回到家的這部分患者提供服務的概念。但實際上,出院後的病人仍有護理需求,而且非常必要。”

       為此,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設立了院後服務辦公室,並制定了四級隨訪工作制。患者出院一週內,首先由一名熟悉情況的經治醫師對患者進行隨訪,並根據患者病情、預後、康復和治療等情況確定“隨訪級別”。醫師隨訪時,會將隨訪過程中交代給患者的服藥、康復、復診等主要注意事項,記錄在隨訪系統相應欄目內。病區助理在醫師隨訪的基礎上,根據醫師隨訪記錄,有針對性地重點完成二、三、四級隨訪工作。

       孫曉陽告訴健康界,“接受隨訪的出院患者,也不一定要到我們醫院來復診,但我們有責任提醒他,及時進行檢查。”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在院前、院中、院後形成的閉環管理,不僅得到了江蘇醫院協會的認可,還被中國醫院協會向全國的醫療機構推廣。

        醫生的“本”——臨床、科研兩手抓

       在醫患溝通中,孫曉陽發現,醫生的臨床溝通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很大關係。他分析,臨床和科研是相輔相成的,經過科研訓練的醫生,對很多問題的看法會不一樣。“以腹腔鏡手術為例,沒有研究概念的話,會追求手術的量和速度,但是有了研究概念,就會想到把全球此類手術的研究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其優缺點,不斷地完善。”孫曉陽總結道,“在和患者的溝通上,懂科研的人和沒做過科研的人差別巨大。做過科研的人説話相對嚴謹,會給患者分析正反面。”

       科研的影響力當然不局限于醫患交流,向內,科研是提升醫療品質的有力支撐;向外,科研是打造醫院和學科品牌的重要支點。無論是從醫療品質的角度出發,還是從學科建設的角度考慮,“在我們這個醫院不做研究是行不通的”。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省級規定裏,發表過2篇省級以上雜誌文章的可以申報副高級以上職稱,3篇可以申請正高職稱。但孫曉陽規定,在省級核心期刊發表5篇文章的才能申請正高職稱,1篇SCI文章可以抵2篇。做過多年神經外科醫生的孫曉陽“當然知道醫生忙,但是不做臨床研究是不行的”。對剛入院的本科生,標準也沒有降低。該院提出的本科生“亮劍行動”要求:本科生進醫院5年內,如果不考研究生,就將被辭退。

       孫曉陽告訴健康界,“在這些措施的執行上,醫院向來不含糊。這都是醫院黨委研究,全院職代會表決通過的。大家一致認為,這對醫院的提升、發展至關重要,同時也是醫生必備的素質。你總不能以本科生的學歷在醫院混一輩子。”

       在硬性規定之外,該院也在積極創造機會讓醫務人員接觸最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成果。除了鼓勵醫務人員參加政府組織的境外培訓項目外,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每年還選拔50多名優秀人才,到國外最好的醫療機構、大學、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

       在硬體設施上,該院也沒有一味追求床位的增加,而是拿出足夠的空間和金錢來建立支撐科研的研究平臺。現在的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不僅有自己的標準動物實驗房、最好的生物樣本庫,還有專職研究人員。

       “醫院確實需要比較大的投入,但這是值得的。”切實的提升就是最好的證明:三四級手術的比例提升至76%左右,相繼開展了Bentall手術、心臟不停跳下冠狀動脈搭橋、腎移植、異體外周血幹細胞移植、幹細胞腦內植入術;在艾力彼發佈的“中國醫院競爭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國地市級醫院排名第40位;2018年中國醫院科技量值排行榜的100強學科中,有4個學科榜上有名(神經外科、燒傷科、胸外科和血液科);在國際自然指數(Nature Index)排名中,處於中國醫院第86位。

       與此同時,醫生的自信也在提升。孫曉陽告訴健康界,“一個很明顯的變化是,以前參加學術會議,我們的醫生都只能當聽眾,現在也可以上臺分享了。”

       總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總是在前進的路上

       從2005年任院長到現在,孫曉陽經歷了中國新醫改的全過程。回顧這些年的工作,孫曉陽覺得並沒有什麼讓人震驚的舉動,甚至很多事情一開始看不到成效,但只要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並不斷改進,總有它顯現效果的那一天。

       就拿醫院目前在推進的手術切口美觀縫合來説。對於不得不接受外科手術的病人來説,除了要去除疾病,手術切口與縫合品質也是影響病人愈後生活品質和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是可控的。意識到手術切口縫合美觀給手術病人帶來的生活品質和心理感受的重要性,孫曉陽呼籲外科不僅要看好病、將手術做好,也要將切口縫得更有美感。為此醫院專門組織了討論,並邀請燒傷整形科醫生對其他科室進行指導,逐步做到每一位醫師能在理念和執行中注重並加強切口縫合的美觀性。

       “一個小小的切口縫合,患者可能一次兩次很難有深刻的體會,但相信過幾年就會有成效。”孫曉陽介紹,到目前為止,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的患者中,24%來自淮安之外。這是一點點改善患者體驗,一次次提升醫療品質的最好證明。

       當院長這麼多年,孫曉陽最大的感受是,總有做不完的事。“因為理念在不斷發展、技術在不斷進步,總要跟隨時代一步步改善,不向前追是不行的。”


       專家簡介:

       孫曉陽,淮安市政協副主席、淮安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院長、黨委書記。淮安市神經外科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江蘇省神經外科學術委員會委員、脊髓病學組組長、江蘇省“333工程”人才。1998年被評為淮陰市“十大傑出青年”(勞模)、2001年被授予淮安市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2年獲得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2011年獲得江蘇省先進工作者。2015年獲得全國先進工作者。先後赴北京天壇醫院、第四軍醫大學附屬西京醫院、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屬兒童醫院進修學習。得到王忠誠院士及Dr.Drake教授等著名神經外科專家指導,開展了顱腦損傷、腦血管病、脊髓髓內腫瘤切除術、小兒神經外科等高難度手術。在醫院管理、醫改、醫院資訊化建設,醫院文化建設等諸多方面有深入研究,多次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論壇上作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