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興綠治沙 綠富同興(人民時評)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相信很多人讀過《向沙漠進軍》這篇文章。早在幾十年前,竺可楨就曾指出生態破壞的危害,“森林全被摧毀,田園全被埋葬,城郭變成丘墟”。但他也滿懷信心地表示,“沙漠是可以治理的”“抵禦風沙襲擊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今天,我們向沙漠進軍,有了更多的科學方法,取得了更大的勝利。

比如,歷經40多年努力,“三北”防護林工程已經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標誌性工程。“荒漠變綠洲、荒原變林海”,各地堅持治沙致富並重、增綠增收並舉,適度發展經濟林果、沙漠旅遊、新能源等綠色産業,“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鮮活故事層出不窮。“含綠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三北”工程的生動實踐成為我國向沙漠進軍、推動綠色生態沙産業蓬勃發展的有力寫照。

沙産業是指在保護修復荒漠生態系統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沙區光、熱、水、土、氣、生、風、景觀等資源,適度有序發展特色林草沙及相關産業。據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初步統計,截至2022年1月,我國林草沙産業企業已經超過1.55萬家,沙産業年産值約5000億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化祖國要擴綠、興綠、護綠並舉”“拓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我國沙漠和沙地資源豐富,具有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地廣人稀等比較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生態優先理念,推動沙産業高品質發展,不僅對增加社會就業、促進農牧民增收、推動沙區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有利於實現生態美、百姓富的有機統一。

發展沙産業,要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産”文章。阿克蘇“冰糖心”蘋果聲名遠揚,薄皮核桃供不應求,庫車小白杏成了“搶手貨”,各地荒漠綠化工程不僅綠化了戈壁荒灘,而且探索出“以林養林”等新模式。據統計,廣大沙區年産幹鮮果品4800萬噸,約佔全國總産量的1/4,年總産值達1200億元,帶動約1500萬人實現穩定脫貧,重點地區林果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50%以上。這表明,立足自身特色,把沙地資源轉變為産業資源,就能讓黃沙變“黃金”,讓一片片得到治理的沙地變為強國富民的“聚寶盆”。

沙漠旅遊是沙産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開發利用,風沙也可以成為聚合遊客和産業的特色資源。騎駱駝穿越沙漠,乘坐越野車“沙海沖浪”,手抓滑沙板從沙坡之巔滑躍而下,領略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奇觀……在寧夏沙坡頭,自然沙漠景觀、天然沙生植被成為重要旅遊資源,新、奇、特的沙漠旅遊體驗讓遊客流連忘返。依託響沙、丹霞、雅丹、沙泉等獨特地質地貌以及人文景觀,加大産品開發力度,逐步形成集旅遊、商貿、文化娛樂於一體的生態旅遊産業體系,就可實現從“沙進人退”到“沙裏掘金”的轉變。

統籌“治沙害”和“興沙利”,發展好綠色生態沙産業還需要繼續多措並舉、協同發力。一方面要深度整合沙産業發展要素資源,吸引更多的人力、財力、物力流向沙産業,另一方面也要加大科技支撐力度,推動沙産業高新技術應用和高科技産品産業化。興綠治沙,綠富同興,讓人民群眾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必能繪就更新更美的生態畫卷。



【責任編輯:】
(原標題:興綠治沙 綠富同興(人民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