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

怎樣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兵團糧”?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乾旱、少雨的兵團,創造出百畝示範方、千畝示範方、萬畝示範片小麥平均畝産全國第一的佳績。兵團小麥種植經歷了怎樣的探索,怎樣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兵團糧”?

“不與民爭利、不與民爭水、不與民爭地”,兵團從成立之日起就把駐地選擇在風頭水尾、沙漠邊沿和邊境沿線。這些地方並不適合種莊稼,在氣候方面,晝夜溫差大,積溫和無霜期在全國同緯度省區中位居前列。

為了能在這樣的條件下種出糧食,兵團很早就開始開荒造田,通過植樹造林改善當地自然條件、改善水利設施、建設高標準農田……

7月的六師奇臺農場,金色的麥浪翻滾,高標準農田整齊劃一,顯示出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發展水準。

今年55歲的奇臺農場職工閆軍走到地頭,看著即將收割的小麥感慨地説:“現在政策好,我們種糧職工的心裏更踏實了。”

在2023年夏糧實收測産中,閆軍種植的41畝冬小麥以898.19公斤的平均畝産,再次刷新了新疆冬小麥高産紀錄,這也是奇臺農場連續三年刷新這一紀錄!

“以前種地最怕澆水,打埂子,修毛渠,都是體力活,一家最多能種20多畝地,同時,大水漫灌,水去鹽留,土壤鹽鹼化嚴重。”閆軍告訴記者,現在農田已大變樣,經過改造的農田土地平整、節水設施完善,田間道路寬闊平坦,滴灌技術可把水和肥一次性統一運送到小麥根部。整個小麥生育期畝用水量不超過600立方米,還能實現節肥30%,每畝産量都較過去提高了30%以上。

從2001年起,兵團開始大規模推廣高效節水滴灌技術。利用節水滴灌技術,兵團又逐漸形成了水肥一體化、良種繁育、機械化作業管理等技術聯動,為農業搭建了提質增效的平臺。

“種植‘新冬52號’超高産小麥新品種後,在2022年,我種植的小麥單産達863.8公斤,刷新了新疆冬小麥單産最高紀錄。”奇臺農場二十二連種植戶邵大文説,我的小麥能創這麼高的産量,首先是品種選對了。

一粒良種,千粒好糧。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兵團不斷對小麥品種進行優選改良,其中,石河子農業科學研究院育成的“新冬52號”,是為北疆地區量身打造的冬小麥品種,具有分蘗能力強、抗寒、耐旱、抗倒春寒的特點,同時滿足了職工群眾增産增收和麵粉加工企業對小麥品質的需求。

“奇臺農場實現冬小麥連片單産全國第一,來自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的綜合發力。”兵團農業技術推廣站推廣研究員宋敏表示,奇臺農場通過優化品種佈局、栽培管理、整合應用新技術等,為兵團小麥大面積生産及提高糧食單産、保障糧食安全提供了範本。

倉廩實而天下安。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兵團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強化科學技術引領,建成了奇臺農場等一批小麥高産示範基地,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了兵團力量。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婭莉



【責任編輯:】
(原標題:怎樣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兵團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