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北京離“持久藍天”還有多遠?

5月28日,市生態環境局公佈《2023年北京市生態環境狀況公報》。2023年,北京大氣環境中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連續三年達到國家空氣品質二級標準,與2013年相比下降64.2%,與2019年相比下降23.8%;空氣品質優良天數達到271天,比2013年增加95天,比2019年增加31天;PM2.5重污染日由2013年的58天、2019年的4天減少至2天。

當天,北京天空晴朗,空氣品質優。

這幾年,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們有一個突出的感受,北京空氣品質改善明顯,蔚藍的天空搭配朵朵白雲的景象不再罕見。當藍天不再是“奢侈品”時,一些疑問也多起來:之前的一些治污措施是不是可以松一松了?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有必要先回望這十多年來北京大氣治理的歷程,科學認識北京大氣治理所處的階段,再了解一下北京下一步大氣治理的目標和方向。

北京正式向PM2.5“宣戰”始於2013年。頭五年,北京主攻工程類和結構類減排,如加大治理燃煤污染、淘汰或退出污染工業企業;接著又連續三年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計劃,強化精細管理,每年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戰。八年過去,各類減排取得了顯著成效,尤其是當時排在污染來源中首位的燃煤污染大幅下降,每年燃煤消耗量從最開始的2000萬餘噸削減到了50萬噸,徹底退出污染“大戶”的行列。

隨著能源結構調整,城市産業結構也在同步優化。北京出臺新增産業禁限目錄,從源頭上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每隔一兩年還要更新工業污染行業生産工藝調整退出及設備淘汰目錄,對保留的名單精挑細選。

2021年以後,北京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更多在管理的精細和科技的支撐方面發力——北京市的PM2.5監測網路,是全球首個超大城市空氣品質高密度網格化監測體系;運用走航監測,精準鎖定污染來源,推動産業園區VOCs排放量的進一步降低。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也一直在協同作戰,共同會商空氣污染過程、同步空氣污染預警啟動標準、共用超標機動車數據、對交界地帶的污染行為開展聯合執法……協同治污十年,京津冀三地PM2.5濃度下降幅度都在六成左右,藍天數大幅增多。

北京用十年的時間,完成了發達國家二三十年的治理歷程,重視程度之高、改善速度之快、治理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被聯合國環境署稱讚為“北京奇跡”。

成就有目共睹。北京的大氣治理是不是可以“喘口氣”了?

關於這個問題,北京市生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聶磊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形容北京大氣治理現在所處的階段——就像一個兩百斤大胖子減肥的過程,剛開始減50斤相對容易,再往下減就會越來越難,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只要稍微一鬆懈還容易反彈;就算將來體重值達標了以後還是不能放鬆,仍需要考慮健康、勻稱的問題,這就需要從根本上改變生活習慣,讓前期努力的成效能持續下去。

今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到2027年,全國PM2.5平均濃度下降到28微克/立方米以下。

北京自2021年空氣品質全面達標以來,2021年、2022年、2023年的PM2.5年均濃度分別是33微克/立方米、30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離28微克/立方米的全國目標,仍有一定差距。

在空氣品質持續改善、濃度進入一個低水準階段的時候,每降一微克都要付出相當艱苦的努力。北京處在全國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和排放強度最高的京津冀區域,想要達到全國平均的目標值,“一微克一微克地摳”恐怕都不行,得“0.1微克0.1微克地摳”。

那麼,大氣治理北京還有哪些潛力可挖?

對於這個問題,環境領域專家已達成共識——北京市空氣品質想要繼續改善,離不開兩個關鍵:深挖本地減排潛力和京津冀協同持續發力。

目前在本地污染來源中,移動源污染排位第一。北京汽車保有量超過640萬輛,其中新能源車替換還有很大空間;當然,污染排放更大的重型柴油車和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清潔化也很重要。對機動車來説,每一次標準的提升,對整個行業發展、技術提升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高標準、高技術、高水準,才能帶來高品質的發展。

本地污染來源位居第二的生活來源,涉及面廣而多,包含支撐城市剛性運轉的服務業,如汽修噴漆、餐飲業油煙排放等,也有建設施工過程中各個環節各種塗料、膠粘劑使用等,還有部分來自居民生活排放。當北京PM2.5年均濃度89.5微克/立方米的時候,這些源的排放量在總體排放量中佔比不大,但到了3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當下,它們的“貢獻”就不容小覷了,對城市的精細化管理水準是個考驗。

揚塵污染的治理,關係著一座城市的潔凈度,也檢驗著日常的監管,但凡一鬆勁,效果馬上反彈。“牽揚塵一發,動車油路全身”,車輛機械的排放是否達標、油品是不是合格、工地出入口操作是否規範,揚塵監管背後的問題環環相扣。

大氣治理想要持續突破,肯定離不開京津冀及周邊區域的協同作戰,如何打破地界、同策同標,有待進一步破局。與此同時,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如何精準地服務治污,也需要更好地破題。

行百里者半九十,勁可提而不可松。

大氣治理進入持久戰階段,如何在逐步遞減的邊際效益中尋找空間,盡可能用更好的手段、更短的時間、更小的成本,實現更多的收益,北京需要探索的還有很多。

每一個市民,既是大氣污染的排放者,也同樣應是大氣治理的參與者,日常都能參與到大氣污染治理中來。比如每週少開一天車,儘量選擇綠色出行,讓駕駛電動車、騎車、步行等成為新時尚;家庭裝修優先選擇揮發性有機物含量低的涂裝産品;積極參與環保社會監督,發現污染大氣環境的行為,及時撥打12345向管理部門反映……

只有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那持久的藍天才會離我們越來越近。記者 駱倩雯 孫宏陽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北京離“持久藍天”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