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為母親河築牢法治“堤壩”

初夏時節,站在府谷縣墻頭村放眼望去,碧波盪漾的黃河在兩岸綿延的綠色中靜靜流淌。幾年前,這裡還是“黃肥綠瘦”“山禿水濁”。如今,貧瘠的灘地變成連片的現代農業園區,滿目青綠,生機無限。

大河滔滔,奔騰不息。從墻頭村入陜,流經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而後在潼關調頭東去,綿延719公里的黃河在三秦大地上逶迤東流、氣象萬千。由“黃”到“綠”的變化不只發生在入陜“第一灣”。

這背後,離不開法治護航。

從嚴厲打擊各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到實現專門審判機構司法保護基地全流域覆蓋,再到深入落實恢復性司法理念,常態化開展環資案件執行“回頭看”……近年來,陜西法院著眼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大局、立足陜西生態環境保護實際,在“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理念的引領下,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全面推進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打出人民法院護航黃河安瀾的法治“組合拳”。

“嚴”字當頭 織密保護網路

“這是人民法院的政治擔當,更是陜西法院的時代使命。”5月23日,談起陜西法院以司法服務保障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語氣堅定。

2023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正式施行。這部江河流域保護標誌性法律的出臺,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讓陜西開啟了法治護河的新篇章。

鞏富文介紹,黃河保護法施行後的第一個工作日,省高院黨組便研究出臺《關於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的意見》,從貫徹黃河保護重大戰略、護航流域生態環境、構建現代審判體系等方面,全面部署陜西法院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審判工作,並提出了“司法保護全面覆蓋,司法措施全面落實,司法效果全面顯現”的總體目標。

綱舉則目張。全省各級法院應聲而動,聚焦審判第一要務,立足轄區實際,積極落實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推動構建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嚴懲、責任追究和充分修復的現代環境治理司法保障體系,不斷提升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能力水準,努力回應人民群眾對黃河長久安瀾的美好期盼。

山水之間,法徽閃耀。全省各級法院堅持能動司法,全面樹立新時代環境司法理念,積極履行環境資源審判職能,依法打擊黃河流域內各類破壞污染環境犯罪行為,公正高效審理涉黃河環境資源案件,為藍天碧水凈土築起堅不可摧的法治屏障。其中,不少基層法院為最大程度發揮環境審判的普法警示效能,紛紛將庭審現場“搬”到田間地頭,用“身邊事”警示教育“身邊人”,實現了審理一案、教育一片、影響一方的良好效果。

曾現場觀摩過佳縣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一起在黃河河道非法採砂案件的佳縣木頭峪鎮黨委書記馬峰強,至今對庭審現場記憶猶新。他説:“看一場庭審不光能實打實學到法律知識,還能從心底産生對法律的敬畏,增強自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此外,為實現對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的全面保護,陜西法院著力推進環境資源審判專門化,立足流域保護特點和治理需要,不斷完善審判體制機制建設——

2023年,陜西法院在“黃河入陜第一灣”所在地府谷縣設立首個環境資源保護法庭。隨後,定邊縣人民法院立足荒漠化綜合治理設立黃土高原水土保護法庭,神木市人民法院針對尾礦庫生態修復和治理設立礦區環境資源保護法庭,銅川市耀州區人民法院為守護革命遺跡和紅色文化設立照金環境資源審判巡迴法庭,潼關縣人民法院設立秦嶺黃河生態保護法庭,韓城市人民法院設立黃河生態保護巡迴法庭……

據統計,去年以來,陜西8市77個縣的法院共完善環境資源審判機構78個,掛牌環境資源保護法庭或巡迴審判法庭91個,實現黃河流域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全覆蓋。

司法恢復 補植片片新綠

韓城市芝川鎮坐落在黃河西岸,轄區黃河、芝水、澽水三河交匯。此前,一個名為黃河生態漁業示範基地的建設項目在芝川鎮司馬遷祠東北、京昆高速芝川大橋以東的黃河灘地上動工。該項目動工後不久,北京市豐台區某環境研究所以項目建設破壞黃河濕地生態為由,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渭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該案後,多次與當地政府及韓城市相關環境監管部門座談,督促生態環境行政執法部門依法履行環境監管職責,推動案涉項目全部拆除。

“建設項目可以一拆了之,但如何依法督促被告對被破壞的濕地進行植被恢復、生態修復,才是環境資源審判的關鍵落點。”承辦法官趙靜告訴記者,當初那片“滿目瘡痍”的黃河灘地如今已換了模樣,蘆葦搖曳、水草豐茂,鳥鳴陣陣。

處罰不是目的,讓被破壞的環境及時得到保護與修復,才是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的最終目標。

“堅決不給生態打‘白條’。”省高院環資庭庭長付棟説,陜西深入踐行恢復性司法理念,不斷創新環境資源案件審判執行方式,統籌發揮刑事審判懲治和教育功能、民事審判救濟和補償功能、行政審判監督和預防功能,責令具有生態環境修復義務的當事人通過認購碳匯林、補種復綠、勞務代償等替代性履行方式,實現“異地修復、恢復生態、總體平衡”的生態環境修復效果。

渭南市華州區人民法院審理一起涉黃河流域非法採砂案後,聯合水務部門用河沙拍賣款對河道進行徹底清理,修復植被;旬邑縣人民法院審理一起盜伐林木案時,責令被告人按照林業局要求補植林木,並要求其精心照護確保樹木成活;洛南縣人民法院審理野生蘭花入刑案後,聯合林草部門將非法採挖的289株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蕙蘭移回了原生長地……各地法院充分發揮執法司法銜接優勢,借助林業、水利等部門力量,讓融保林、護山、守水、防污、固碳于一體的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理念在三秦大地落地生根。

在環資案件“三合一”歸口審理背景下,陜西法院區分重點區域和流域,兼顧必要與實用,探索建立融刑事懲罰、民事補償、行政警示于一體的多樣性生態環境司法基地,先後設立神木紅鹼淖、靖邊丹霞地質生態、延安萬畝林、志丹古生物化石、涇陽鄭國渠、潼關黃洛渭三河口、合陽黃河濕地等各類生態環境司法保護、修復、補償、教育基地44個,在擦亮陜西生態文明司法保護“綠色品牌”的同時,讓黃河流域“遺失”的綠意和生機恢復。

另外,陜西法院常態化開展環資案件“回頭看”工作,聚焦判決內容是否完全落實、修復目的是否真正實現、部門協同是否形成合力3方面,從2021年以來審理的2313件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案件中,梳理出具有執行內容的1091件案件進行“回頭看”。截至目前,已執行到位810件,投入生態環境修復資金1.52億元,植樹造林8000余畝。

凝聚合力 共護一河安瀾

黃河寧,天下平。

然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非一時一日之功,也非一地一域之事。

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定下調子——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

在總書記的指引下,陜西法院積極推動跨區域協作、多部門聯動,全面構築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多元立體防線。

去年10月,黃河“幾字彎”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聯席會議在榆林召開。來自陜甘寧蒙晉5省(區)7市的中級人民法院“牽手”,簽署跨省環境資源審判框架協議,共築黃河生態保護司法屏障。

不止於此,省高院積極落實東營、滄州、山西黃河會議精神,做實黃河流域環境資源審判協作機制;渭南、臨汾、運城、三門峽4市中院聯合簽訂《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司法合作規劃》;咸陽中院聯合陜甘兩省7個中院共同建立黃河第一大支流——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司法審判協作機制,實現要案會商、資訊共用、一體保護;西鐵中院、西安中院聯合設立10個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工作站,充分發揮集中管轄法院專業特長和地方法院資源優勢……陜西法院保護黃河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同時,省高院聯合省生態環境廳等16部門印發《陜西省黃河生態保護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制定28條措施,全面加強河湖生態環境保護。各地中基層法院也紛紛與人大、檢察、公安、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建立資訊共用機制、會商機制、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以及案件集中審理機制等,推動“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司法審判”的協同共治格局不斷深化,攜手共護美麗黃河。

大河滔滔,不捨晝夜。

從安瀾河到生態河,再到幸福河,如今的三秦大地,河水漸清、荒山變綠、飛鳥重返,一河凈水書寫著新時代陜西“生態答卷”。司法守護黃河的故事,日日新,又日新……記者 陶玉瓊 通訊員 張雅芝

來源:陜西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為母親河築牢法治“堤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