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聞

金融加力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

2022年以來,全球疫情、俄烏衝突和全球通脹相疊加,形成了複雜嚴峻的外部環境,我國金融系統面臨哪些風險挑戰?金融如何加大服務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力度?2022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近日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以“行穩致遠,金融助力高品質發展”為主題,與會嘉賓就金融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加大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從今年一季度宏觀經濟運作情況來看,這個態勢還在延續,同時疫情和經濟增長方面還出現了一些需要關注的新情況、新變化。

中央財辦副主任、財政部副部長廖岷表示,各項措施目前都在按照提前發力、精準施策的要求全力推進,更多政策組合也在研究和儲備之中。當前要著力減少和避免出臺具有明顯收縮效應的政策措施,遵循經濟規律,更多采用線上整改和線上回復的做法,更大力度地保護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

廖岷表示,每一次經濟轉型都需要金融業的推動。中國經濟的技術革新和高品質發展呼喚金融系統的改革創新,建議金融業聚焦三方面發力:不斷通過金融創新和規範經營助力中國經濟實現技術、産業、資金三者之間的良性迴圈;幫助市場主體更高水準、更安全地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發揮比較競爭優勢,按照國際規則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適應中國經濟從投資與出口拉動向消費和技術驅動的深刻轉型,提供相應的金融産品和服務,優化融資結構、降低融資成本、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同時,金融業自身要始終防控好風險,不斷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提升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和專業精神。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院長張曉慧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以及國內外經濟形勢越發複雜的當下,堅持“以我為主”的宏觀政策,增強政策定力,最大限度地穩預期,對中國經濟穩定健康高品質發展尤為重要。我國不僅要做好應對輸入性通脹的準備,也要時刻警惕美國對我國經濟金融機構實施次級制裁和長臂管轄的風險。

“從歷史經驗可以總結出,當代經濟運作的微觀決策之本質是預期。”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陸磊表示,政策改革要立足於預期管理。以預期管理為核心的前瞻性指引和市場溝通等宏觀經濟管理“軟實力”是金融現代化的重要指標。在當前高水準開放環境下,面對複雜多變的經濟金融形勢,為防範跨境傳染,尤其需要以預期管理為核心構建科學的宏觀引導+靈敏的微觀響應“兩位一體”的經濟金融管理體系,由此形成當代經濟金融管理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金融市場方面,要提高競爭力和吸收風險的能力。進一步擴大金融市場對外開放,通過改革開放增強金融市場優化升級的內生動力;有效發揮金融在宏觀經濟中的風險“做市商”作用,發揮金融市場的蓄水池作用,有效對衝、吸收和轉化經濟運作中積累的風險矛盾,為“六穩”“六保”創造有利的金融環境。在金融管理方面,一是要加快金融穩定法落地實施進程,二是要加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穩定保障基金。

助力數字經濟成增長新引擎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邁克爾·斯賓塞表示,未來是一個老齡化的全球經濟,增長將取決於生産力的發展。目前最好的機會將是數字化轉型。目前有一種急劇增長的全球性創業活動,特別是在數字領域。中國是其中極其重要、突出的一部分。邁克爾·斯賓塞認為,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的增長率都令人矚目。數字技術一旦被廣泛應用,就有可能産生另一種生産力增長。中國在建造、部署、適應和採用這些技術方面有突出表現。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這對金融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機遇。中國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劉連舸認為,數字經濟浪潮正在重構經濟金融發展的底層邏輯,數字經濟要求提供更加精準高效的金融支援。産業數字化是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要推動資金和服務前移,促進産業鏈、資金鏈和價值鏈深度融合。我國居民消費生活場景已經高度數字化,金融要把握居民消費行為的新變化,滿足客戶隨時、隨地、隨需的金融需求。此外,數字經濟要求金融業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也滋生了新風險,帶來了新挑戰。

為此,劉連舸建議,商業銀行要加快數字化轉型,打造面向未來的數字化銀行。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數字化轉型新思維,在“以客戶為中心”的理念驅動下,通過強化數據分析,實現業務賦能和流程再造;銀行要由封閉走向開放,將金融服務嵌入教育、醫療、商業、政務等各類場景,實現跨界服務,共用共贏。此外,要打造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新模式,完善智慧風控系統,構建包括貸前、貸中、貸後等在內的線上一體化風控體系,實現自動獲客、批量處理。緊密貼合小微企業、個體商戶的生意圈、生活圈,提高業務直達性。

數字貨幣同樣是論壇上的熱點話題。有觀點建議,中國人民銀行是否應該加快發行並更多地發行數字貨幣,特別是跨境的數字貨幣。對此,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表示,這跟當前地緣政治方面出現的問題相關,人們希望數字貨幣在這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貨幣印多少可以自己決定,然而是否能出去流通取決於應用。數字貨幣要注重它的真實應用。我國的數字貨幣設計是為了零售,為了百姓方便、商戶方便,不是為了替代美元。

REITs是房地産市場“穩定器”

“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産投資信託基金(REITs)健康發展,有效盤活存量資産,形成存量資産和新增投資的良性迴圈。自相關基礎設施REITs正式上市交易以來,市場運作整體平穩,取得了顯著成效,受到市場廣泛認可,試點項目的示範效應良好。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威斯康星商學院教授鄧永恒認為,國際市場上REITs迅速發展的經驗表明,REITs對建立可持續的、穩定的房地産市場大有裨益。“當前中國迫切需要一個長期可持續的住房市場。”鄧永恒説,“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必須要有一個堅實的市場,比如説REITs市場。”

全國政協委員肖鋼建議,根據證券法研究將REITs作為一種獨立的證券産品種類,制定專門法規,確立REITs的性質定位,構建一整套適應REITs特點的發行、上市、交易、資訊披露和投資者保護等制度規範。目前採用“公募基金+ABS”模式,是符合法律法規的可行方案,有利於及早啟動試點,帶動市場發展。但帶來的問題是,産品結構層級過多,法律關係較為複雜,運作成本與監管成本增加,市場主體的職責界定和協調難度增大。要作出新的制度安排,優化産品設計,進一步厘清市場參與各方的職責邊界,降低産品創設與運作成本,推動REITs市場持續健康發展壯大。

近來,基礎設施REITs首次擴容,將保障房納入REITs試點範圍內。中金研究部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房地産研究主管張宇認為,中國走了一條和海外市場不一樣的推進路徑,即先從基礎設施開始。購物中心、寫字樓、酒店、長租公寓、租賃公寓等,這些都是做REITs很重要的資産層面。國際經驗表明,絕大部分國家推出REITs或者對REITs既有機制進一步創新時,都與當地房地産市場的風險,甚至是金融體系的關聯風險相掛鉤。通過REITs化解房地産行業的風險,起到了比較明顯的效果。這方面經驗,可以為中國化解房地産行業風險所用。記者 祝惠春 彭 江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鄒鈺坤

(原標題:金融加力服務經濟高品質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