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江西宜春發現一處古城墻遺址

考古專家判斷,或為全國現存最完整、最雄偉的唐代城墻

2月21日,江西省宜春市文廣新旅局、市博物館負責人來到宜春市高士南路古城墻遺址現場部署遺址保護措施。去年6月,這處古城墻遺跡在道路施工過程中被發現,隨後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有重大發現。

宜春市高士南路古城墻遺跡暴露面積約100平方米,高4至5米,地表散佈一定數量的古代青磚。經文物考古部門調查,該遺跡用青磚和夯土組合砌建,體量巨大,符合古代城墻特徵。結合宜春地方誌等文獻材料,該遺跡與宜春古城墻關聯較大。宜春古稱袁州,漢高祖五年立袁州府,開始築城。五代時期,這裡隸屬南唐。到南宋時,袁州古城與贛州古城並列為江西地區最堅固、雄偉的古城,有“銅袁鐵贛”之稱。

2020年11月,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宜春市博物館等單位,對這處古城墻遺跡進行搶救性考古勘探與發掘。經保護性考古清理,西側古城墻呈梯形狀,外壁用青磚砌築,頂長4.75米、底長5.64米、高3.2米、厚0.9米,保留了61層磚;城墻內壁用白磚錯縫平砌,頂長3.5米、底長5.5、高3.9米,保留了49層磚。記者看到,西側城墻保存完好,少數城墻磚上刻有“官”字和某種圖案;東側城墻可見部分斷墻和青磚、白磚、石板。

考古人員將高士南路古城墻出土的城墻磚,與袁州古城北城墻出土的宋代至清代的城墻磚,以及城墻內、外壁之間的夯土層中出土的陶瓷片等遺跡進行了對比,並根據《袁州府志》有關築城的記載,判斷這處古城墻遺址建築于晚唐至五代時期,其中外壁青磚墻砌築于晚唐時期(距今約1200年),內壁白磚墻築于五代時期(距今約1100年)。

據史料記載,我國用磚築城的現象始於唐代。目前,西安、揚州等地的遺存古城墻為明代修築,其唐代城墻只剩殘跡。“宜春發現的高近4米、長達80米的晚唐五代時期磚包土城墻,可能是全國現存最完整、最雄偉的唐代城墻,考古價值巨大。”考古領隊肖發標説。

據介紹,從這處晚唐古城墻遺跡可看出宜春古城墻走勢、佈局、構築工藝及大體沿革。本次考古發掘的情況表明,宜春城墻自唐末始建,其構築技術已較為成熟。“這次考古發現使號稱‘銅袁鐵贛’的袁州城垣重見天日,彌補了宜春的歷史遺憾,是宜春最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之一。”肖發標説。

同時,肖發標表示,宜春晚唐古城墻遺址延續了始建格局,為探討唐宋以來州府城制、城墻建築史、城市發展史及古今重疊型城市研究提供了寶貴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科學和展示價值。(記者鄒海斌)

來源:江西日報  責任編輯:石進玉

(原標題:宜春發現一處古城墻遺址)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