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擬定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路線圖
■堅持城市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內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保護傳統和融入時代相協調
■大力推動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重點打造13片文化精華區
昨天,北京市召開新聞發佈會,市委宣傳部、市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正式發佈《關於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意見》和《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
《意見》和《規劃》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為未來一段時期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確定方向,明確任務、規劃、路徑,並著重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突出歷史文化金名片、突出文化自信、突出文化軟實力作用、突出文明交流互鑒。其中,《意見》由八個部分構成,分為兩大板塊,提出新時代繁榮興盛首都文化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規劃》由三大板塊構成,分為十個篇章,按照全國文化中心“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總體框架謀篇佈局,側重實操性和中微觀層面,細化了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安排部署了一批重大項目和重要文化民生工程。
到2035年每人平均享有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築面積
兩份文件均具有以人民為中心的特點。目前,149家大小劇場、163家博物館、260家電影院、近1300家實體書店、5800多家公共圖書館,7000多家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和上萬家文化館站遍佈京城。未來,北京還將打造城區2公里影院圈、15分鐘閱讀圈、覆蓋全市的高清交互數字電視網路。
在此基礎上,《意見》提出“推動發展京味文化新形態”,鼓勵發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生活新形態,如制定公共藝術百分比政策、實施“漫步北京”計劃等,溫潤人們的精神世界和心靈空間。《規劃》提出建成供給豐富、便捷高效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群眾身邊的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充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文化需求。提出到2035年,北京每人平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築面積提高到0.45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路在全面實現一刻鐘文化服務圈基礎上,更好實現全地域覆蓋。到2035年,北京也將實現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數字博物館各區全覆蓋。
老城不能再拆,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
《意見》和《規劃》都提出要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既注重謀劃空間佈局,又注重謀劃功能佈局,精心保護好北京歷史文化遺産和城市風貌。《意見》提出新時代傳承發展古都文化,要堅持城市保護和有機更新相銜接、內涵挖掘和活化利用相統一、保護傳統和融入時代相協調,不斷強化“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擦亮北京歷史文化金名片。
《規劃》提出大力推動北京中軸線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利用中軸線文物騰退空間,優先用於補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設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館、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使中軸線歷史文物和文化資源煥發時代活力。重點打造13片文化精華區。依託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構建歷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
突出文化軟實力,滿足高品質文化消費需求
文化産業作為北京重要支柱産業,2019年,規模以上文化産業收入合計12849.7億元,同比增長8.2%。《意見》《規劃》提出,要加快推動文化産業高品質發展,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現代文化産業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
《規劃》還提出,北京將努力建設設計之都、影視之都、演藝之都、音樂之都、網路遊戲之都、世界旅遊名城、藝術品交易中心、會展中心,打造滿足群眾高品質文化消費需求的創新創意中心。同時加快實施“文化商圈”計劃,並新建一批集藝術表演、互動體驗、時尚消費于一體的文化休閒空間,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業新地標。推動“文化+”融合發展,著力培育文化産業發展新動能。
今年安排9億元保障重大文化項目實施
健全的實施機制是保障規劃落地的重要基礎。為把《意見》和《規劃》落實好,全市將編制實施系列行動計劃、年度計劃,按照量化、細化、具體化、項目化要求,拉出重大工程、重大建設項目、重大政策和重大改革舉措清單並逐一落實。
市發展改革委還將繼續加大政府投資支援力度,保障重大文化項目實施,2020年擬安排投資約9億元,比過去三年年均投資增長了將近一倍。
北京將繼續堅持以改革的辦法推動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如在全市推進的城市公共空間改造提升試點項目中,設計環節就特別強調把文化品質作為一項重要標準,在城市更新中融入特色風貌元素,體現人文關懷氣息。目前第三批試點已經完成徵集遴選,初步確定了32個項目,打算今年抓緊推動。(記者 李洋)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北京擬定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