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灣區

拿什麼守護“白衣戰士”的安全?廣東在援荊駐點醫院全面推行“感控監督員”制度築起防火牆

周曉紅隨時都保持著“戰鬥”狀態。作為院感科醫生,所有防護細節她都熟稔於心,無時不在提醒身邊人防護細節。

2月15日,周曉紅隨廣東醫療隊支援荊州。在駐點醫院,她的日常工作有很多,包括醫療隊員防護用品穿脫、院感知識培訓、醫護人員健康監測,以及制度流程佈局改進等。

近日,多名醫護人員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的消息,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也讓院感工作走進公眾視野。

周曉紅所在的“院感科”,全名為“醫院感染管理科”,主要是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包括患者與患者之間以及醫生和患者之間的傳染。

日前,廣東支援荊州醫療隊將廣東經驗全面推行到援荊駐點醫院,實行“感控監督員”制度,派駐各醫院的11個醫療小隊,每個隊配備2名監督員,前方指揮部也配備2名監督員,在“看不見”的戰場,為全體患者和醫護人員築起一道堅實的防火牆。

醫護安全面臨大考

在新冠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醫護人員感染已成為了不可回避的話題。

2月24日晚,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冠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在北京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全國共有476家醫療機構3387例醫務人員感染新冠肺炎病例(2055例確診病例,1070例臨床診斷病例和157例疑似病例);90%以上的醫務人員(3062例)來自湖北。

26歲的吳星(化名)是其中一名感染新冠病毒的醫護人員。她是荊州洪湖市一所公立醫院的麻醉科醫生,1月22日,在連續工作了10天后,病倒了。起初,她以為這是普通感冒,一天晚上下夜班後,突然高燒不退,次日到醫院進行了核酸檢查後,熟悉的醫生告訴她:確診了。

那一刻,吳星在想:“是不是搞錯了?”復查兩次核酸後,才知道不是誤會,但“真的有點接受不了”。

農曆新年,吳星經歷一段低谷期。她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也害怕病情突然間加重。“自己年輕”“症狀輕”“相信自己能被治愈,要對醫生有信心”,這是吳星給自己開出的安慰藥方。

居家隔離、轉診“小湯山”、康復觀察……在洪湖市皮膚病防治醫院,坐在病床上,扎著馬尾的吳星細數就診經歷,她始終有一個心結:自己是如何得病?

她只能猜測,可能是在與病人接觸過程中不小心被感染的。畢竟麻醉醫生在手術前,難免與病人口鼻呼吸有接觸,那可是病毒的活躍地帶。

跟吳星住一個病房的是被感染的護士胡楊。她清楚知道,自己是被那一位從武漢轉診回洪湖進行康復治療的骨科病人傳染的。雖然那位病人無症狀,核酸檢測陰性,CT檢測症狀不明顯,但他卻成為不可忽視的傳染源。

一名院感專家告訴記者,疫情初期,不少醫護人員感染是源於病人的隱瞞。

醫護人員感染也與疫情爆發初始階段防護物資緊缺有關。農曆新年前,洪湖疫情的警報才剛剛拉響,幾乎沒有人想到,今日局面會是如此。吳星説,醫院裏,防護物資是緊張的,科室僅有兩套防護服,供醫生插管時使用。工作時,醫護人員還是佩戴普通的口罩、帽子。

普通的防護擋不住病毒侵襲。

“有些醫護人員是在醫院、在工作崗位上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還有一些可能是在家庭或社區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在回應此事時説,疫情爆發早期確實存在很多因為防護不到位而感染的醫護人員病例。

在“看不見”的戰場,如何為身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築起保障生命安全的堤防,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考。

與此同時,醫院層面如何加強院感管理,也逐漸進入公眾視野。

“我國有組織的院感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國內醫院院感管理部門的大規模成立在1990年到1995年間,與三級醫院評審的要求推動有密切關係。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現在已經有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廣東省醫院協會醫院感染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鄧子德説,2003年非典疫情結束後,廣東在2005年專門發文要求各個醫院成立醫院感染管理科。目前一般三甲醫院都設置了獨立的院感科,由專職人員和兼職人員組成,其中以專職為主。

不過,鄧子德坦言,院感管理還面臨一些問題,醫科院校沒有這個學科專業,還未形成學科體系。沒有科班出身的專職人員,但這個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又非常重要,事關患者生命安全和醫院運作安全,醫院只好抽調人員組成,所以即使在現在,院感人才的儲備也並不理想。在醫療職稱體系中,院感人員沒有單獨的序列,晉陞通道不暢,發展空間受限,這也導致很多人不願意轉型學習院感專業。希望政府和社會各方高度重視並解決這個問題。

廣東院感隊伍上崗

防範院感,是每個廣東醫護人員工作的前提。

2月24日,在廣東支援醫療隊到達荊州13天后,醫療隊駐點的十家醫院“感控監督員”制度全面推行。周曉紅所在的荊州市中心醫院就是其中一家。

記者走訪醫院了解到,目前“感控監督員”設置在每個重症監護病房、隔離病區穿、脫隔離衣出入口三個關鍵位置,實行24小時值班制。

“我們在每一個隔離病區設有視頻監控,感控監督員對病區內醫護人員個人防護、行為進行督導,尤其是有創操作。”周曉紅説。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初,周曉紅和廣州紅十字會醫院的同事們每天都必到臨床科室培訓。在醫院,她的主要工作就是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

“院感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制度流程的制定和完善,醫護人員培訓以及現場觀察指導等等。”廣東醫療隊醫療管理組組長彭剛藝説,現場的觀察指導靠的就是一支感控監督員隊伍。

在醫院設置感控監督員,在支援隊剛到荊州時就被提上了議程,不過當時叫“院感觀察員”。彭剛藝説,這是廣東各醫療機構在新冠肺炎防控期間探索出的經驗。

“觀察員是從醫院各科室原有的感控醫生、感控護士中擇優錄取,經培訓合格後,在院感管理部門指導下開展工作。”彭剛藝説,到荊州後,援荊前方指揮部將院感專業人員分配到各個醫院,並逐步與本地醫院搭建院感觀察員隊伍。

根據荊州一線的抗疫情況,指揮部很快又制定了《關於進一步加強醫務人員個人防護和落實感控監督員崗位管理的通知》,將“觀察員”升級為“監督員”。

“首先要實現每一個ICU的病區都有遠端視頻監控,隨時可以觀察到病區內的醫護人員的行為,個人防護是否做到位。”彭剛藝一一細數起監督員的職責,她説,每一個監督員都要配備智慧手機,要隨時保持對所有醫護人員的觀察,一旦出現不當的行為,就要立刻糾正。

在荊州中心醫院穿防護服房間的墻壁上,張貼著列印出來的穿防護服步驟,下方對應擺放著物資,供人員取用。完成整套防護裝備的穿戴,還要再經過一道“門崗”的整體檢查。

《通知》專門規定,監督員要保證醫護人員完整地穿戴好防護用品後才進入病房,其次是在脫防護用品的位置,由於此時的防護用品已經被污染,要格外謹慎和規範,最後就是針對重症區內的監管。

“尤其像插管這種高風險操作,緊急插管更容易導致防護不當,所以要在關鍵位置和節點設置感控管理員,關口前移非常重要。”彭剛藝説。

院感需要因地制宜

在培訓之餘,周曉紅大部分時間都待在了醫院隔離區,確保發揮監督員職責的同時,她還想著如何進一步優化流程。

周曉紅以三區兩通道(即清潔區、潛在污染區、污染區,以及醫務人員通道、患者通道)舉例,她説到荊州時隔離病房已經改造完畢,為此她建議醫院在緩衝區增加了一道隔離門,讓醫護人員出污染區後有緩衝區域。

還有一些小的調整。“比如説洗手液放在哪個位置,護目鏡要在哪存放。”周曉紅幾乎沒有閒下來的時候,醫護人員在實際工作中會遇到各種防護問題,她也要根據實際不斷調整。

在廣東援荊各個醫療隊駐點醫院,同樣的變化也在發生。

松滋市人民醫院新隔離病區設計之初,為觀察醫務人員脫防護服是否出錯並及時糾正,來自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院感科的黃小強留下了一個攝像頭的位置,但因為來不及採買,就用一台筆記型電腦代替。不過,這樣一來,兩邊可以視頻通話,不僅能夠確保院感安全,還可以陪工作了6個小時的同事説説話,緩解他們的疲憊感。

“院感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去進行。”來自南方醫院的洪湖醫療隊感控員周浩説,在醫療隊到來之前,本地醫院已經運轉了一個多月,不少東西有自己的一套操作方式,所以他們到後只是按照他們的理解進一步細化醫院的院感工作。“比如,我發現物梯和公共人員電梯在一個房間,可能建的時候沒考慮到‘三區兩通道’的要求,為了醫護人員的安全,我們建議用兩堵墻將兩個電梯隔開,砸了一個窗以便醫務人員從單獨的通道過來,避免在無防護的情況下接觸患者。”他説。

有著近10年院感經驗的周曉紅説,院感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不能狹隘地把院感理解成穿脫防護服,這一工作需要各方、各部門統籌科學防控,“我們要提倡大院感、大防控”。

她説,院感是一個穿針引線的活,貫穿在整個疫情防控的工作中。“包括隔離區裏人流、物流的管理,還有怎麼保持安全距離工作、怎麼安排值班工作人員睡覺、怎麼吃飯,甚至加強洗臉,都需要我們慢慢去宣傳。”

周曉紅每每想起抗“疫”中失去生命的同行們,都心痛不已。她不止一次提起,既然來到了一線,自己的使命就是將隊員們安全地帶回去,一個都不能少。

“科學的做法,一定能讓每一位患者得到最好的救治,同時把我們來的所有人平安帶回家。”周浩希望,離開洪湖後,這次制定的流程、總結的感染防控經驗能留下來。(記者 曹嬡嬡 黃錦輝 實習生 劉佳榮

來源:南方網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拿什麼守護“白衣戰士”的安全?廣東在援荊駐點醫院全面推行“感控監督員”制度築起防火牆)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