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合作

香港青年內地創業忙:抓住新機遇融入大時代

一大早,明偉傑就出現在暨南大學國際學院的辦公室,開始了一天的忙碌。穿梭于穗港深三城,他的身上正生動上演著大灣區時代兩地三城的創業故事。

“85後”的明偉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在粵港和英國、美國的名校多方深造醫學,而在暨南大學6年的本科時光,給他人生打上的烙印最深。2018年從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後出站後,他放棄了海外高薪的工作機會回到廣東,在深圳創辦了奧思添醫療科技有限公司,同時獲聘母校暨南大學副教授,忙得不亦樂乎。

2019年2月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佈局等作出了全面規劃。廣州、深圳等地也相繼出臺支援港澳青年創業發展的綜合性政策文件,從學習、實習、交流、就業、創業等方面加大了支援力度。

“直到上大學前的幾個月,我才第一次來廣州。”明偉傑笑著回憶起第一次到內地的情景,他坦言,當時對內地完全不了解。

2005年明偉傑高中畢業,按照內地面向港澳招生的相關政策,可進入暨南大學學醫。“在廣州短短幾天,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這裡飲食、語言都跟香港一樣,讓我很適應;不一樣的是,發展更快,可以説日新月異。”面對在香港讀大學一年4萬元港幣的高昂學費,他果斷選擇到更有活力的內地讀書。黃金機遇也由此開始。

“當時很少有香港學生選擇到內地讀書,因為缺乏了解。”明偉傑説,“我的融入方法就是參加學校活動,當時一入學就加入了9個學生社團,忙得團團轉。”過程中,明偉傑接觸到了各式各樣的人,在交流溝通中得到了成長、增進了理解。

“學生時代的這段經歷,留給我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克服困難的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認識了很多非常優秀的同學和老師,大大加深了我對內地的了解和認識,開闊了視野。”明偉傑説。

本科畢業後,明偉傑選擇回到香港讀研究生,之後又出國深造,但在暨南大學的經歷已像風箏的線一樣,將他的心牢牢留在了廣東:“這裡就是我的初心,我出去就是為了回來。”

2016年至2018年,明偉傑相繼在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做研究。2018年6月9日,明偉傑做了一個在一些人看來不可思議的決定:放棄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職位,回國創業。彼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風起雲湧,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新創業基地不斷涌現,優惠政策層出不窮。

明偉傑看中了深圳市南山區。“我們的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設備已經有了一個雛形,雖然很不成熟,但靠著它,我們參加了深圳南山的創業大賽,從4000多個項目中脫穎而出,到去年年底,拿到了30萬元獎金。這對我們來説是筆很好的啟動資金。”明偉傑説。此外,在南山的園區,明偉傑和他的團隊還獲得了租金減免的優惠,一個小小的公司就這麼成長起來。“大灣區改寫了我的未來。”明偉傑説。

同樣畢業于暨南大學的香港青年林俊文,也努力行進在灣區創業的路上。如今,他已經成功完成兩輪創業,正啟動第三輪創業計劃。“現在的創業項目是研究虛擬現實和人工智慧如何在教育場景落地。”林俊文説。

打拼多年,林俊文親身感受到,大灣區的創業成本不斷變低、營商環境也不斷優化。“近年來國家針對中小企業的扶持政策多了很多,服務中小企業創業的機構也成批涌現,供應商體系越來越健全了。”林俊文説,“如今內地有很多好的發展平臺,尤其是今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出臺,讓我覺得在廣州創業更有獲得感。現在香港居民去大灣區任何一個城市工作、創業、居住都很便利,就像廣州人在番禺居住、天河工作一樣。”

未來,林俊文希望將産品進一步推廣到大灣區更多城市:“《規劃綱要》中提到,廣州要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這更加堅定了我的創業方向。”

粵港澳大灣區是新時代的夢想之地,充滿了繁榮發展的活力。珠江之畔,南海之濱,越來越多像明偉傑和林俊文這樣來自港澳的有志青年正抓住歷史新機遇,在大灣區的舞臺上逐夢奮進,書寫著屬於自己的青春華章。拼搏正在進行時,逐夢永遠在路上,港澳青年們正在努力奔跑,在祖國南方的錦繡大地上描繪出一道道絢麗多彩的風景線。

本報記者  賀林平  洪秋婷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姬雯

(原標題:香港青年內地創業忙:抓住新機遇融入大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