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

上海:開放引領 披襟向洋

“上海之所以發展得這麼好,同其開放品格、開放優勢、開放作為緊密相連。”習近平總書記的勉勵,催動因開放而興、因開放而榮的上海,繼續披襟向洋、勇立潮頭,續寫擴大開放新樂章。

從“老八股”到金融城

“就是它了!”當年,上海證券交易所籌備小組組長尉文淵看到浦江飯店孔雀廳時很激動。1990年12月19日,新中國成立以來內地獲批的第一家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就在此開業。

當時上交所只有8隻股票,人稱“老八股”,買股票一度很難。而截至2019年8月8日,上交所上市公司達1511家,上市股票1554隻,總市值突破31萬億元,躋身世界證券交易所前列。

浦東開發開放後的1997年,上海證券交易所遷址陸家嘴,開啟上海金融中心建設新篇章。此後,金融機構快速向陸家嘴集聚。

2009年,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12年以來,上海金融業開放加速。特別是2013年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其金融開放成為推動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先行先試區和壓力測試地。作為國內外要素市場、金融機構重要承載區,陸家嘴成為名符其實的金融城。

以上交所為代表的資本市場交易品種也日益豐富。A股B股、股票期權、債券、期貨、基金等日益豐富。資本市場開放加速,熊貓債、黃金國際板、“滬港通”、“債券通”、“滬倫通”相繼推出,量能不斷放大。2018年推出的原油期貨,受到國際投資者認可,境外投資者開放數超過90個,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三的原油期貨市場。

2018年放寬外資證券機構股比限制後,外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出現,上海又一次走在全國前列。(記者 謝衛群)

從老碼頭到洋山港

今年7月20日,世界載箱量最大集裝箱船“地中海古爾松”輪造訪洋山深水港,刷新超大型船舶靠泊紀錄。

“進出洋山港船舶數量逐年遞增,船型越來越大。”上港集團深水港船務調度室主管張貝説。開港初期,船長300米以上的集裝箱船寥寥無幾,而現在這樣的“巨無霸”船隻佔六成以上。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不斷推進,外高橋碼頭一至六期、長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洋山深水港一至四期等相繼建成。上海港從黃浦江內河走入長江,再走向大海;集裝箱吞吐量從2010年到2018年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

上海以港興市。上世紀初,十六鋪老碼頭人流攢動、貨運繁忙,成為城市經典印跡。作為我國重要國際貿易口岸,上海港做出了重要貢獻。

浦東開發開放,推動上海和長三角經濟快速發展,上海掀起以建設集裝箱碼頭和老港區改造、外移為重點的高潮。

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主體工程,2002年6月26日,洋山深水港一期動工。2017年12月10日,洋山四期自動化碼頭開港,成為世界最大單體自動化智慧碼頭。

在智慧化和自動化24小時不間斷作業模式下,今年上半年,洋山四期集裝箱吞吐量達156.88萬標箱,同比增長近160%,彰顯了自動化碼頭運營模式的強大競爭力和中國智造的國際領先地位。

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正以追求卓越的態度,海納百川,聯通世界。(記者 沈文敏)

從桑塔納到特斯拉

2019年1月,特斯拉首個海外超級工廠在上海臨港開工。時光如梭,就在35年前,中德合資建立了上海大眾汽車公司,中國汽車工業開始由弱變強。

1983年4月11日,上海嘉定安亭鎮的一處舊廠房,一輛剛剛手工組裝完成的轎車緩緩駛出,宣告第一輛合資轎車桑塔納誕生。

最初,桑塔納只有輪胎、收音機、天線和小標牌4種零件國産,國産化率僅2.7%;如今,整車國産化率接近100%。以安亭為樞紐,一個世界級的汽車零部件供應體系建成,上海汽車行業加快“電動化、智慧網聯化、共用化、國際化”創新轉型。

曾任上海大眾公司董事長的陸吉安已經87歲。他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轎車是用榔頭敲出來的。將近40年過去,同樣上海造,汽車竟能自己跑,“上汽集團從弄堂小廠、手工作坊,變成全球第七大汽車集團”。

特斯拉臨港工廠不遠處,是上汽新能源車生産基地。臨港已完成由傳統製造向高端製造轉變,要向智慧製造、綠色製造轉型,必須把開放之門開得更大。近40年前,通過中外合資開放汽車産業,而今,中國宣佈擴大開放的一系列重大舉措中,汽車等製造業領域進一步開放。

實踐證明,開放讓中國汽車産業站起來、強起來,造就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和汽車生産基地。在2019年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上汽集團位列第三十九位。(記者 沈文敏)

從“五角星”到“四葉草”

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讓世界記住了“四葉草”——國家會展中心(上海)。

自2015年投入運營,“四葉草”展覽面積每年保持兩位數增長。為了滿足第二屆進博會辦展需求,場館規模提升工程竣工後,至少增加6萬平方米可展覽面積,繼續成為中國展覽規模最大的會展綜合體。“開業4年,40萬平方米展館就不夠用了,這在國際上都非常罕見。”國家會展中心(上海)有限公司總裁唐貴發感嘆。

從業36年,唐貴發親歷上海會展業的做大做強,“上世紀80年代前,上海只有一座展覽中心——延安中路上的中蘇友好大廈,頭頂一顆‘五角星’。”

改革開放後,中國亟須引進大量外國先進技術與設備,展館從單一成就陳列升級為交易平臺。1992年,上海第二座展覽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在虹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建成。之後,相繼建成光大會展中心、上海世貿商城、新國際博覽中心和國家會展中心等一批大型展館。

上海和漢諾威工博會展覽公司從2006年起攜手舉辦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辦展理念對標國際先進展會。2010年世博會在上海成功舉辦,世界從中看到一個開放、進步的活力中國。

2018年的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首次舉辦便躋身世界十大商業展會。同年,全球100強商業展覽有12個落戶上海,上海第一次成為全球舉辦大型商業展覽最多的城市。

上海會展業的成長歷程,是上海走向國際貿易中心萬商雲集的有力見證,更是中國市場不斷對外開放的生動縮影。(記者 田 泓)

從“梁祝”到“繁花”

60年前,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在上海誕生。琴弦上這對“蝴蝶”舞動翩躚,演繹生死相依的愛情,成為歷久彌新的中國文化符號。

近年來,上海作家金宇澄的長篇小説《繁花》一鳴驚人,獲第九屆茅盾文學獎,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有影響力小説。

從《梁祝》到《繁花》,上海文化工作者不斷探索海派氣質,領開放風氣之先,兼收並蓄,銳意創新。

極簡舞臺上,幾束追光下,報社記者、裁縫掌櫃、小學徒、黃包車夫、賣花女……每日行走在刀鋒的地下黨李俠與蘭芬,12年潛伏生涯,懸念重重,詩意動人。長河無聲奔去,唯信念與愛永存。1958年攝製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感動幾代人,上海歌舞團有限公司創作的同名舞劇在2019年擔綱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開幕演出並摘得文華大獎,被視為實現了中國舞劇的升級換代。

從音樂到電影,從舞劇到書展,上海每年如期而至的音樂節、影視節、藝術節等,奏響城市文化四季分明的動人旋律,讓城市的每個立面、每個細節,充盈著文化氣息,記錄著滄桑歲月,助推中國文化與世界相遇相融,涵養出上海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萬千氣象。(記者 曹玲娟)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李瑞

(原標題:上海:開放引領 披襟向洋)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