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小滿,麥粒漸滿。鹽鹼地,也能變成糧田?在位於黃河三角洲的山東省東營市現代農業示範區濟麥60千畝示範方中,麥浪滾滾,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曹新有等人信心滿滿地説:“只要持續做好新品種選育,形成配套栽培技術,鹽鹼地也能變糧倉。”
東營市現代農業示範區濟麥60千畝示範方中,麥浪滾滾。新華社記者 葉婧 攝
黃河三角洲80%以上的土地是鹽鹼地,因土壤返鹼形成的白斑隨處可見。濟麥60是從已審定品種中篩選鑒定出的耐鹽小麥新品種,産量多次在山東省級、國家級旱地生産試驗中位居第一,入選耐鹽鹼小麥推薦品種。曹新有説,2023年夏收測産時,在土壤含鹽量3.65‰的土地上,濟麥60的平均畝産達497.1公斤,創鹽鹼地小麥高産典型。
這是山東持續選育耐鹽鹼作物的一個縮影。自2022年開始,山東在全國率先開展省級耐鹽鹼大豆品種試驗審定,已遴選耐鹽鹼性狀好的4個大豆新品係進入生産試驗。同步加強耐鹽鹼小麥、玉米、花生、馬鈴薯等作物選育,均取得了系列進展;連續兩年在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開展耐鹽鹼作物品種綜合展示評價,展示玉米、小麥、大豆、花生、向日葵等糧油作物耐鹽鹼新品種(係)300余個。
在耐鹽鹼水稻研發培育方面,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研發部負責人萬吉麗介紹,他們已建成儲存種質1900余份的水稻種質資源庫,為培育耐鹽鹼稻、優質稻、高産稻和特種稻新品種提供了基礎支撐。團隊通過多穗型雜交水稻、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食味評價等新技術,收集創制出特種種質資源1200份。目前已有11個耐鹽鹼水稻品種通過國家水稻品種審定。
山東有近900萬畝鹽鹼地,為挖掘增産潛能,山東“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在改良土壤的同時,加大耐鹽鹼良種培育力度,曾經白斑遍佈、瘠薄難耕的鹽鹼地正逐漸變身。
“十年前,農場流轉的數千畝耕地大多是鹽鹼地,甚至一些地塊達重度鹽鹼;如今田壟間,溝相通、渠相連,只要莊稼需要,汩汩黃河水就能淌進田裏,麥秸粗壯、麥穗整齊。”東營市東營區金豐農場負責人龐增華説。
為充分保護、利用耕地,東營區對鹽鹼地進行了深度改良,通過“田成方、路成網、旱能澆、澇能排”方式治理鹽鹼耕地。同時,引進耐鹽小麥、耐鹽大豆、耐鹽高粱等品種。2020年以來,東營區共實施15個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規模達9.5萬畝,項目區內糧食單産提升約10%。
東營市墾利區永安鎮一處麥田內,耐鹽鹼小麥新品種航麥802正在展示示範。新華社記者 葉婧 攝
而在退海之地、鹽鹼大區東營市墾利區,鹽鹼耕地佔全區耕地總面積的近八成。當地經過多年探索,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良種選育、農藝推廣、後期管護等“改地”“改水”“改種”等系統工程,對20萬畝鹽鹼地進行綜合開發利用,2萬餘畝重度鹽鹼地破“鹼”重生,全區耕地面積凈增18.5萬畝。
據了解,山東將進一步推動耐鹽鹼作物育種資源整合,加快耐鹽鹼作物品種試驗審定、登記、認定,加強耐鹽鹼作物品種推廣應用。其中,爭取今年遴選2個至3個耐鹽鹼小麥品種實施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項目;試驗示範耐鹽鹼作物新品種(係)30個以上。 (記者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