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資訊、設施、服務不斷完善,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記者探訪——
環境無障礙 生活更有愛(一線調研)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須保護好殘疾人權益,殘疾人事業一定要繼續推動。”
近年來,各地區加強無障礙環境建設,為8500多萬名殘疾人提供生活便利。在全國助殘日到來之際,記者在山東跟隨殘疾人體驗閱讀、出行、辦證,探訪無障礙環境建設推進情況。
——編 者
讀“萬卷”書,在患有先天性眼盲的顏雲濤這裡,竟成了現實。
最近幾年,顏雲濤成了山東省曲阜市圖書館的常客。他粗略一算,已經在這裡讀完了150多本書。
得益於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推進,在山東,越來越多殘疾人更加充分、便捷地參與社會生活。
一場閱讀之旅——
縮小資訊鴻溝,精神世界有了“盲杖”
一對夫婦出現在曲阜校場路5號公交站牌前。男子兩鬢泛白,鼻樑上架一副黑色墨鏡,妻子牽著他的手。晨光灑在他們身上,顯得溫馨動人。
男子是顏雲濤,被鑒定為視力殘疾一級。周邊的居民都知道,他這是又去圖書館“充電”了。
“別瞧他眼睛看不見,文化可深著哩。”住在附近的居民畢貞貴説,顏雲濤經營了家盲人按摩店,是這片兒有名的“百事通”。
顏雲濤依靠什麼獲取資訊?跟隨顏雲濤夫婦,記者來到曲阜市圖書館視障閱覽室。
書架上,盲文書籍整齊陳列,角落裏配備有盲人專用電腦、有聲閱讀機等。顏雲濤用手摸索著書架找到書,坐到桌前、靜靜閱讀。
“昨天有顧客預約治療頭痛,這一塊知識需要再學習。”顏雲濤的指尖拂過一頁頁紙,按照當日計劃,用一個半小時完成了《頭痛治療方法》的學習。
近年來,山東持續推進資訊無障礙建設,鼓勵多措並舉保障殘疾人平等享有公共文化服務權益。
視障閱覽室就是資訊無障礙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曲阜借勢發力,開闢專門為視障讀者設計的服務區域,提供適合視障人士使用的設施和系列資源。
當地調研發現,隨著網際網路深入生活的各方面,很多殘障人士被“數字鴻溝”阻隔于社會生活之外,有人覺得內心孤單,有人為生活、工作受到影響而發愁。
怎麼縮小這道鴻溝?“先精準摸排,了解殘障人士的需求;再‘量身定制’服務,如指導使用讀屏軟體、智慧手機等。”曲阜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宏説。
了解到顏雲濤的需求後,工作人員一對一到府指導,直到他能獨立操作電腦。“每一個按鍵,每一個界面,都可以用盲文或音頻資料去感知、去理解。”經過培訓學習,顏雲濤逐漸掌握了各種電腦軟體、手機應用的使用方法。
“以前可沒這麼輕鬆。”顏雲濤曾有過困擾,“每一名客戶都有獨立檔案。可我過去用盲文摸索著記檔案,悶頭寫完,十幾分鐘過去了,等候的客人就走了。”而如今,每次給顧客做完按摩後,顏雲濤就會打開電腦,通過讀屏軟體登錄“雲管家”,將顧客資訊錄入系統。
“現在,早上醒來,可以聽聽新聞、放個小曲兒。”顏雲濤説,“坐在這小小的門店裏,同樣能‘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
精神世界有了“盲杖”,生活充滿希望。臨行前,記者添加了顏雲濤的微信,微信名叫“奮鬥”。“保持學習,充實自己,與愛人一起經營好這家小店,現在的日子很有奔頭。”顏雲濤説。
一趟出行體驗——
無障礙設施逐步完善,出門不再“行路難”
崔玉芹再不用整日盯著天花板了。
26年前,家住東營市東營區六戶鎮李宅村的崔玉芹,因車禍導致下肢癱瘓。那時,她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做夢都想走出家門。
在城裏務工的丈夫辭去工作,回村照顧她。“再攢攢錢,給你買上電動輪椅,把門口臺階鋪成坡道,你就能自己到大街上解悶了。”崔玉芹跟著丈夫去賣菜,每天趴在他背上出門、進門,這句話,聽一回,哭一回。
可如今,丈夫的話成了真——
“你看,我能用胳膊自己上下床。”她拍拍輪椅,嫺熟地翻動把手,從床上到輪椅、到院子、到街巷,一套動作下來,流暢自如。
崔玉芹的家不大,但設施齊全:室內,窗簾、照明系統升了級,一句密碼即可操控開關;廚房的灶臺安裝得低一些,這是特意改造的;馬桶邊,加裝了無障礙扶手……
得益於山東省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工作的實施,崔玉芹“走”出了家門。“設施改造完善是個精細活,要善於‘動腦筋’,多聽聽殘障人士的聲音,從他們的需求出發。”東營區殘聯理事長王清君介紹,去年東營區完成了120戶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
改造後,崔玉芹的丈夫能返城務工了,崔玉芹也逐漸適應了獨居生活。正聊著,丈夫打來視頻電話,崔玉芹告訴他:“午飯後,我準備去看看兒子。家裏一切都好。”
崔玉芹的兒子大學畢業後,在城裏上班,住所與她相距13.5公里。“我永遠忘不了第一次去兒子那兒的情景。”她回憶,當時,她的輪椅被卡在了兩條路的交叉口,一排路邊石攔住了去路,“進退兩難,多虧路人幫忙解圍。”
攔路石是否還在?下午3點,記者跟隨崔玉芹一同出發,發現曾經的路邊石不見了,坡道多了,還有了電動輪椅充電續航站;公園公共衛生間內,設有便捷的出入通道、殘疾人專用坐便器……
2019年,《山東省無障礙環境建設辦法》出臺,為全省推動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了指引。東營市嚴格落實無障礙設計規範和相關要求,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居住和公共建築100%符合無障礙建設標準。不僅如此,東營還成立了“無障礙環境建設促進隊”,工作人員與殘障人士一同進社區、公園等場所,體驗後談感受、提意見,再針對性改進設施,幫助殘障人士更有尊嚴地走出家門。
幾小時後,崔玉芹抵達兒子住處。“路越來越暢通了。”崔玉芹説,現在她經常獨自出入公共場所,走到哪兒,都喜歡拍張照,分享給丈夫。
一次辦證經歷——
公共服務更加便捷,辦證最多跑一趟
57歲的李海峰,家住日照市嵐山區安東衛街道車莊村,因患血栓,下肢壞死,幾個月前剛做完截肢手術。
最近,李海峰正愁一件事:辦殘疾人證。李海峰眉頭緊鎖:“我打聽過,多年前,辦證得先去鎮上寫申請、打報告,再去醫院體檢,手續跑完了,還得去殘聯申請辦理。”
“那種模式,早‘翻篇’了。”村殘協委員馬德飛來到李海峰家裏,掏出手機,打開“陽光助殘一件事”小程式,“您瞧,網上就能辦證、申領補貼,還能申請安裝假肢呢。”不到10分鐘,馬德飛就幫他完成了線上辦證申請。
近幾年,山東省以殘疾人證辦理為基礎,將補貼發放等服務事項納入助殘“一件事”主題整合服務。“以前辦不同事項,要填多張表單、交各種材料,如今合併去重,形成一張表單、一套材料,一件事一次辦。”山東省殘聯聯絡部部長高玉芳説,“我們在全省推行‘一窗通辦’,鼓勵各地不定期開展窗口工作人員培訓,重點圍繞服務類手語進行教學,並推出盲文版服務指南。”
“針對嵐山區殘疾人當中老年人較多的情況,我們開發了‘陽光助殘一件事’線上服務平臺,實現惠殘政策網上查詢和助殘業務一網通辦;通過醫院和康復機構、村殘協等工作人員,為殘疾人提供代辦服務。”嵐山區殘聯康復部負責人、技術總工程師辛政諭介紹。
線上平臺帶來哪些改變?提交申請後的當天下午,李海峰就來到了嵐山區人民醫院,進行殘疾評定。
嵐山區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湯瑋正坐在電腦前,登錄系統,填好結果,平臺自動彈出評殘等級。
“效率明顯提高了。以前,在核對、收取紙質表格過程中會浪費大量時間,現在許可權下沉至醫院,評定結果可直接通過系統推送至區殘聯。”湯瑋告訴記者。
“一碼填報,數據跑腿;殘疾人辦證,最多跑一趟醫院。針對行動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工作人員會到府鑒定。”馬德飛説。
平臺運作以來,嵐山已累計辦理業務2858例,服務群眾6000余人。2023年12月,山東省助殘“一件事”主題整合服務工作現場會在嵐山區召開,如今,嵐山區線上系統應用和拓展經驗正在全省推廣。目前,全省殘疾人證平均辦理時間由改革前的24天減少到11天,群眾跑動次數由改革前的9次減少到1次,辦事材料由改革前的23項減少到8項……
記者離開嵐山的第七天,李海峰的殘疾人證順利進入公示期。他正計劃著,線上上申請安裝假肢,他想去海邊,看看久違的大海。
本報記者 李 蕊
《 人民日報 》( 2024年05月20日 第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