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靠天吃飯”的農業、農民,現在有了新的靠山:依靠科技,山東鄉村現代科技創新和智慧管理水準顯著提高,為鄉村振興注入科技力量;依靠文化,山東各地深挖本地文化特色,農文旅融合在齊魯大地逐漸鋪開;依靠補鏈強鏈,農業産業鏈不斷延伸、結鏈成網,帶動地方就業農民增收……
行走先行區,記者深入多地重點企業、産業園區、鄉村田園,帶你看齊魯大地如何繪製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新畫卷。
技術賦能,5G牧場裏每頭牛都戴上電子耳標
濱州市陽信縣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5G牧場裏,每頭牛都配有電子耳標和智慧項圈,用以精準識別其身份、體徵和行為資訊,環境傳感設備用於調適養殖環境,智慧飼喂中央廚房系統能根據肉牛的不同生長階段,實現精準飼養。
陽信縣億利源清真肉類有限公司5G牧場。(□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劉英偉 孫雪萌 報道)
資訊平臺前,小到每頭牛的走路步數,大到整個牧場的設備運作指標,皆可實時更新。除了借助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技術,實現肉牛育種、繁育、育肥等全過程的可視化、數字化管理外,陽信縣還打造了肉牛産業大數據平臺,並在智慧冷鏈、智慧金融、智慧追溯方面實現“智匯牛谷”。
智慧化養殖不僅降低了肉牛的飼養成本,也提升了肉牛的品質。“陽信縣年出欄肉牛28萬頭,肉牛産業帶動了近12萬人就近就業增收,全縣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從事肉牛養殖,肉牛産業營業收入達600億元,牛肉産品遍佈全國各地。”陽信縣畜牧獸醫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闞玉盟表示。
新型果園、智慧果園正在我國逐步普及,並成為未來果業發展的新趨勢。在淄博市沂源縣魯村鎮劉家坡村沂源華盛科沃雲基地,農業物聯網系統猶如“天眼”,利用“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技術,實現對農業生産現場氣象、土壤、空氣環境的實時監測,以及對種植基地農業設施的遠端自動化控制。基地果園通過全設施數字化管理,實現傳統農業管理的轉型發展。
劃分片區地塊進行果品安全追溯,對種植時間、種植天數、地塊面積、除草及澆水等資訊實時記錄;安置感測器獲取土壤墑情等實時資訊;智慧操控水肥一體化開關,取代過去大水漫灌模式;“齊魯農産品交易中心行情交易客戶端”在果園智慧大屏實時更新,為果農和果商提供銷售和採購資訊渠道、價格參考、交易走勢……華盛科沃雲數字果園基地負責人齊凱介紹,這套智慧系統可精準調控、規避風險,實現節省人工20%-30%,節省水肥和農藥10%-20%,增加産量10%-20%,達到降本增效的目標。
文旅融合,文學館藝術館散落山間吸引遊客
如今,“農文旅”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活化利用鄉村特色資源、煥發鄉村振興活力的助推器。
在濱州市濱城區的黃河樓內,一排製作精美古樸的中藥香囊和香牌,吸引人們駐足把玩。傳統香品製作技藝是濱州市級非遺,本地的淵馨香堂傳統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把傳統制香技藝與中醫藥的康養理念結合,將本地特色歷史文化IP引入原創設計中,形成香囊製作、香牌製作、家居健康産品製作等産業。
淵馨香堂品牌創始人劉翠翠介紹,深挖文化基因、打好文創牌,對當地鄉村振興的帶動是潛移默化的。文創産業為鄉村帶來的不僅是藝術與文化,還有就業崗位和“真金白銀”。近年來,品牌聯合景點設立文化體驗館,開設中小學、職業高校傳統文化講堂,指導職業院校技能、教學科研和賽事,積極走進農村、社區開設非遺所,並與濱州為民社區簽約合同,兩年來多次給不同群體女性和特殊人群提供公益技能培訓,人次達1萬以上,為職業院校學生、遠近鄉村村民和殘疾人群體提供靈活的就業平臺。
怎樣將鄉村獨特的生態優勢與藝術文化結合,打造更多鄉村美學空間?淄博市沂源縣龍子裕村沂河源田園綜合體,以藝術之名交出一份“美麗”答卷。沿著龍子裕村的青石板路拾級而上,與翠綠山野相映的,是錯落有致的院落,進到院內則別有洞天。
2020年4月,以“藝術活化鄉村”理念為指導,龍子裕村盤活閒置院落等資源,打造農文旅融合樣板。在專業設計師的整體規劃設計下,翻新了村莊道路、污水處理、外墻保溫、共用衛生間等基礎設施。劉玉堂文學館、李心田文學館、“編織係結”藝術館、“藝研柒號”藝術館、“時間之花”藝術館、“保羅與娜蒂之家”等數座藝術家們精心打造的文藝場館,散落在山間院落中,點綴鄉村之美。
沂源縣龍子裕藝術鄉村“安德魯與娜蒂之家”。(□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劉英偉 孫雪萌 報道)
山東財經大學鄉村振興學院院長董方軍是項目發起人,他認為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産融合發展,拓展旅遊消費空間和盈利模式,帶動農民致富上,鄉村還有釋放自身價值的潛力。
延鏈強鏈,一粒小麥變成10大類600多種産品
構建現代鄉村産業體系,山東各地企業積極作為,延伸産業鏈,提升價值鏈,帶動産業興旺、農民增收。
在濱州市濱城區的中裕食品有限公司,記者見證了小麥從基礎加工到深加工後“身價倍增”的變化,以及中裕集團領先全國的全産業鏈一體化綜合利用模式。相較于傳統農業種植加工模式,中裕在全國首創了“三産融合、綠色迴圈”的“中裕模式”,率先打造了我國最長最完整的小麥全産業鏈,包含“高端育種、訂單種植、倉儲物流、初加工、深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生態養殖、蔬菜種植、食品加工、餐飲商超服務”十大板塊。“麵粉生産加工企業能夠自主育種、種植,還把加工産品做到終端市場,這在全國是唯一的。”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總經理付蕊説。
中裕還採用前頭育出好種子、中間訂單種好糧、後續做出好産品的流程,與農民“綁在一起幹”。企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大力推廣訂單農業,創新實施“五統一”和“三免一加”優惠政策,在濱州、濟南、淄博等地大面積推廣種植,現有270萬畝訂單種植基地,畝均産量提高15%以上。
這個過程中,中裕培育出了12個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發展了270萬畝訂單基地,建立了兩個國家級小麥科研中心,把一粒小麥變成了10大類600多種産品,包括麵粉掛麵系列、谷朊粉酒精系列、高纖維繫列等,年營業收入超100億元。同時,創新生物科技,從大分子蛋白中提取出小分子蛋白肽,産品市場價值從原先的1.6萬元一噸提高到22萬元一噸。
中裕的發展壯大,帶動35萬訂單農戶實現增收,讓4000多名農民變身産業工人,年均收入從原先的不到2萬元,提高到了6萬多元。
在菏澤,牡丹産業走出了一條全鏈佈局、“物盡其用”的自我升級之路。在堯舜牡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菏澤市水務集團董事長張防介紹:“牡丹渾身都是寶!它的根是中藥材‘曹丹’,可入藥六味地黃丸,牡丹籽能榨牡丹籽油,並加工食品、化粧品、保健品。牡丹花蕊可以做花蕊茶,鮮花做鮮花茶,牡丹的莖、葉可以提取黃酮以及牡丹酚等,用途非常廣。”
2013年以來,菏澤市致力於打造牡丹産業鏈,積極推動産業轉型升級。目前,菏澤牡丹産業由觀賞拓展至食用、藥用、保健等多個領域。從入食、入茶、入酒的牡丹食品,到牡丹特色保健品、化粧品,再到牡丹瓷、牡丹畫、“牡丹真花”等文創藝術品,菏澤牡丹産業已貫通三産,實現融合發展。
2023年,菏澤牡丹産業實現總産值108億元,直接就業人數逾10萬人,帶動種植、運輸、加工、包裝、銷售、出版、研發等一系列行業就業人數約50萬人。“富貴之花”綻放為“産業之花”,有效拓寬了鄉村振興路徑。
(記者 董婉婉 王瑛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