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郵箱
聯繫我們
招聘資訊 | 版權聲明 | 廣告合作 | 關於我們 |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531-88556595 | 網站無障礙
城市
濟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 濰坊 濟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青島:科技興海,持續凝鑄海洋向“新”力
發佈時間:2024-06-24 14:02:50 | 來源:青島日報 | 作者:耿婷婷 | 責任編輯:闞金劍

  日前,在第二屆青島“海洋·發展”大會上,由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産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海洋科學研究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共建的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揭牌。定位於建設國際一流的海洋種業創新中心,該研究院將搶佔藍色種業發展制高點,促進海洋漁業現代化與高品質發展,推動我國海洋漁業轉型升級。

  這是青島以科技興海為引領,在培育新質生産力新“藍”圖上寫下的濃墨重彩的一筆。近年來,青島錨定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加快在科技政策謀劃、創新平臺建設、海洋人才集聚、關鍵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國際合作等方面攻堅突破,努力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技創新高地,爭當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排頭兵。

  將創新驅動作為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根本驅動力,青島不斷推動海洋科技由跟跑向並跑、領跑跨越,為經略海洋增添新底氣。

  高端平臺産出“高能”成果

  在不久前舉辦的2024“嶗山問海”海洋創新發展大會上,青島研發的“瀚海星雲”大模型、“問海”預報大模型對外發佈,標誌著青島邁出建設海洋人工智慧大模型矩陣國內“第一步”。這背後,離不開嶗山實驗室的“虹吸效應”。該實驗室匯集了由中科大、清華大學科學家領銜的國內頂尖團隊,經過兩年多研發,完成了具有1700億參數規模的訓練任務,為大模型的誕生築牢了演算法底座。

  高能創新平臺匯集高端創新資源,是催生引領性成果的沃土。目前,青島已經擁有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等涉海科研機構40家,涉海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56家,集聚了全國約40%的涉海高端研發平臺。

  各類創新要素在科創平臺上高效流動、深度融通,塑造了青島在海洋科技創新領域強大的策源能力。如,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薛長湖的帶領下,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正提速推進一項名為“高品質細胞培養魚肉關鍵技術創新整合與産品創制”的項目。該項目以極具前瞻性的視野和技術,加快改變著傳統魚肉生産方式,為優質動物蛋白的獲取、未來食品行業發展開闢新徑。

  構建高能級海洋創新平臺體系,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級,青島圍繞高水準海洋科技自立自強前瞻性佈局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在海洋科技自主創新上不斷取得新突破——

  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投入運作,“國信2號”“國信3號”開工建造;萬米級無人自主“海燕”水下滑翔機下潛深度刷新世界紀錄;HM2000型浮標成為唯一獲國際Argo組織認可的國産化浮標;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白龍”智慧化浮標成功海試,為深海氣候觀測提供重要支撐;全球首艘21萬噸氨雙燃料散貨船在青簽約建造,青島新能源動力系統船舶的交付能力處於全球第一梯隊;青島港首創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智慧管控系統,全球裝卸效率最快;我國建造規模最大、重量最重的圓筒型FPSO(浮式生産儲卸油裝置)從青島啟航;“藍海101”號首次遠航執行中西印度洋公海漁業資源調查任務;黃海所國家級海洋漁業生物種質資源庫項目通過驗收,3項水産類技術入選全國農業主推技術;國內首個抗腫瘤海洋藥物BG136臨床進展順利……這些成果不斷標識著青島在全國乃至全球海洋科技創新領域的引領示範地位,強化著青島海洋科技名城的“顯示度”。

  立足海洋科創優勢,青島吸引、培育了一支高素質海洋人才隊伍,目前共有全職駐青涉海院士23人,海洋人才總量突破37萬。未來,青島還要加碼推進海洋領域高能級平臺建設,通過支援嶗山實驗室高品質發展,推動部、省、市共建國家深海大數據中心、國家深海基因庫、國家深海標本樣品館等國家深海三大平臺,努力突破更多關鍵核心技術,推動形成更多現實生産力。

  “硬核”支援強化科技供給

  技術的革命性突破是催生新質生産力的前提。尤其是在全球科技創新進入空前活躍期的當下,高水準經略海洋,離不開密集産出的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

  而“從0到1”的技術突破,要求政府作為引導者和支援者,能夠在關鍵環節“推一把”“送一程”。近年來,青島多措並舉,不斷以科技創新賦能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

  精準施策助力企業快速成長,推動“海創計劃”“沃土計劃”“碩果計劃”聯動發揮作用,目前,青島涉海高新技術企業已經突破600家,為科技成果的産出強化了根基。進一步建立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庫,青島在人才、平臺、獎勵等方面給予頭部涉海高企以全方位扶持。海程邦達、洲際船務、盤古智慧製造等涉海高企已掛牌上市,樂航物流、海大生物、中加特電氣也已啟動上市輔導。

  此外,青島還聚焦海洋高端裝備製造、海洋生物、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産業領域,通過支援研發重大創新産品、突破産業轉型升級等舉措,不斷強化科技資金供給。來自市科技局的統計顯示,2021年以來,該局累計立項支援海洋領域關鍵技術攻關項目84項,支援資金2.28億元,同時爭取省級以上科技經費支援22.7億元。

  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能夠在全球第二家實現組織工程級海藻酸鈉産業化,就得益於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島市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團隊引進計劃等項目支援。“青島區、市兩級當時批復項目財政經費3000萬元,要是沒有這些科技項目支援,真不知何時才能完成産業化。”青島明月海藻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張德蒙感慨道。

  當科技創新的廣度、深度和速度不斷深化,前沿技術領域交叉融合的趨勢愈發凸顯,青島要在科技興海的征程上搶佔更多制高點,就必須探路科研新範式。其中,有組織科研這種可以促進各方通力協作的新模式備受推崇。

  所謂“有組織科研”,就是圍繞一個目標,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形成領域優勢力量或者跨領域的交叉研究團隊,建立高效協調的科研組織模式,打通産學研創新鏈條,推進“從0到1”的原始創新以及對産業的支撐引領。

  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牽頭,聯合中國海洋大學、正大制藥(青島)有限公司、青島海濟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等高校、企業,協同推進科研院所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不斷充盈著“藍色藥庫”。目前,海洋一類新藥“注射用BG136”、抗B型肝炎病毒海洋藥物LY102等已進入臨床試驗,“藍色藥庫”開發計劃呈“聚集開發、梯次産出”的態勢。

  強化科技供給,青島突出需求牽引和應用導向,面向重點領域和重點團隊,以不斷提高的研發支援、持續更新的協同創新模式,不斷推動科技突破和産業升級。

  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成“閉環”

  海洋科技創新成果只有應用到具體産業中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才能真正為經略海洋賦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産業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將駐青涉海機構數量多、級別高、基礎創新能力強的科研優勢轉化為海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産業優勢,青島正加快打造海洋領域“政産學研金服用”協同創新體系,2023年,涉海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9.35億元,同比增長約70%。

  從頂層設計來看,青島通過深入實施“碩果計劃”,出臺16項配套細則,促進海洋科技成果實現就地交易、轉化和應用。去年,青島還啟動建設了海洋科技“大市場”,構建跨區域、跨國界轉移轉化新機制,力求推動更多海洋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産業化。

  推動海洋領域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實現“閉環”,青島還不斷完善産學研合作機制,著力打造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類要素深度融合的各類創新聯合體。

  不久前,山東省經海儀器設備有限公司與青島華航環境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強強聯合,突破了海上鐳射雷達測風關鍵技術,大大降低了海上風資源數據採集難度及採整合本,相關成果在我國海上風電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這樣的牽手,得益於青島市海洋監測裝備創新創業共同體的“撮合”。該共同體獲批建設三年以來,已經推動增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成員單位累計承擔國家級科技項目13項、省部級科技項目36項,培育科技型企業7家。

  放眼全市,這樣的成績並不鮮見:“省船舶共同體”正通過成果轉移轉化帶動船舶産業鏈邁向高端,拉動造船産業集群加速崛起;“省海洋共同體”已累計吸納成員單位超100家,培育海洋科技企業31家,全年研發投入超1.4億元,突破産業共性、前沿技術31項……

  此外,青島還在不斷建設以新型研發機構為代表的應用型科技創新平臺,使戰略科技力量大幅攀升,以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據統計,目前在青涉海新型研發機構共有33家,主要涉及生物基因、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功能食品、海洋新材料、海工裝備、海洋監測、海洋資訊、智慧海洋等領域的研究及應用開發。

  作為清華大學工程學科“下海”發展的重要佈局,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就是紮根海工領域的新型研發機構。經過十多年的潛心研究,該院研發的氣動式波浪能轉換技術有效解決了波浪能發電裝置成本高、性價比低、可靠性差和生存力弱的問題,使波浪能資源的規模化開發利用實現了産業化意義上的突破。

  此外,青島還建設了10家涉海省級技術創新中心和111家涉海市級技術創新中心,其中90%以上依託企業主體建設,進一步提升了涉海企業的科技屬性,增強了科技賦能的供給力。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青島的藍色“底色”愈發鮮明。加快形成海洋向“新”力,青島正以強大的海洋科技創新實力,為海洋産業發展注入新動能,為經略海洋鑄就強引擎。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熱點新聞
滾動
德州市全力保障農業灌溉需求
G104京嵐線濟南黃河公路大橋主橋橋面瀝青攤鋪進展順利
山東德州:積極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
山東青島:每斤不到1元,“吃瓜群眾”有口福!
山東薛城:打造城鄉養老服務網 讓老人老有所養
京臺高速黃河特大橋正長高
農文旅融合發展,齊長城腳下這個村成打卡勝地
濟南:畝産收入最高能達萬元 養殖戶探索“鵝藕蝦混養”新模式
山東日照:農光互補綠富同興
德州夏津黃河故道椹果生態文化節開幕
濰坊市濰城區:打造“家門口的老年大學”
“德州標準”走向世界
+更多
山東東港:開展特色教學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山東東港:開展特色教學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山東棗莊:夏至農忙
山東棗莊:夏至農忙
【于燕説電影】女性成長電影:苦難澆灌的墨西哥玫瑰弗裏達
【于燕説電影】女性成長電影:苦難澆灌的墨西哥玫瑰弗裏達
山東菏澤:夏糧收購有序推進
山東菏澤:夏糧收購有序推進
山東肥城:多措並舉抗旱保夏播
山東肥城:多措並舉抗旱保夏播
山東日照:著力培育發展“低空經濟”
山東日照:著力培育發展“低空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