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郵箱
聯繫我們
招聘資訊 | 版權聲明 | 廣告合作 | 關於我們 | 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0531-88556595 | 網站無障礙
城市
濟南 青島 淄博 棗莊 東營 煙臺 濰坊 濟寧 泰安 威海 日照 臨沂 德州 聊城 濱州 菏澤
山海“實”業共潮生——人文經濟視野下的煙臺觀察
發佈時間:2023-08-14 10:18:05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王念等 | 責任編輯:闞金劍

  2018年6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煙臺,考察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煙臺基地,強調“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和掌握更多的國之重器”。在蓬萊閣,總書記要求“領導幹部要多讀一點歷史,從歷史中汲取更多精神營養”。

  得益於歷史文化的滋養,煙臺的發展歷程,始終帶著人文與經濟相互交融的特質。百年風雨,作為近代民族工業重要發祥地,煙臺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生發出“引進、消化、創新”的發展基因,成為“品重醴泉,實業興邦”的産業之都、實業之城。

  叩問歷史:苦難中涵養不屈的人文氣質

  上古奇書《山海經》多處閃現“煙臺元素”。古人無窮的想像力、創造力,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初的一塊拼圖,也成為煙臺人文思想的緣起之處。

  因頻遭倭寇襲擾,1398年,朱元璋準奏批建奇山守禦千戶所,在山上設狼煙墩臺,煙臺由此得名。軍事堡壘“所城”,正是煙臺的城市雛形。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煙臺于1861年被迫開埠。至1932年,相繼有17個國家在煙臺山及周邊設立領事館。

  水深火熱之中,無數仁人志士探索救國救民之路。面對“制不如人”“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叩問,煙臺做出了“實業救國”的回答。一批工業企業相繼創辦,接受並吸收先進技術,在夾縫中生存,勵精圖治發展壯大,煙臺因此成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孫中山題寫的“品重醴泉”被放置在展廳顯著位置。1892年,愛國華僑張弼士胸懷富民強國夢想,在煙臺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開創了中國葡萄酒現代化釀造的時代,百年張裕見證著煙臺乃至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史。

  遊客在張裕酒文化博物館內參觀已有百年曆史的地下酒窖(2023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張裕從釀造中國第一瓶幹紅、幹白、白蘭地起,打破西方葡萄酒對中國市場的壟斷。如今,張裕已成長為國內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産業鏈最完備的葡萄酒企業,在東方繪就了葡萄酒文化的璀璨畫卷。

  煙臺市芝罘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冷永超説,除了張裕葡萄酒,還有寶時造鐘、三環鎖業、醴泉啤酒和羅鍋香皂等近代工業,這些企業都掌握在中國人手裏,中國老闆聘請外國技師和員工,在當時的煙臺是一道獨特的風景。

  “奇山春秋事,之罘海上煙。”上溯到600多年前,抗擊倭寇的軍事要塞橫空出世,幾經滄桑,所城裏至今風采依舊。在老院落中靜坐一隅,聽一聽膠東大鼓和古琴,剪一紙紅艷艷的窗花,感受當地人質樸而浪漫的生活,遊客沉醉其間,流連忘返。

  煙臺市民黃靜生活在所城裏附近,她對當地大力保護城市文脈讚嘆有加:“消失近百年的宣化門原景重現,十字大街沿街民居恢復倣古式門窗、老青磚黑瓦,古色古香充滿所城元素。”

  鳥瞰煙臺市煙臺山(2023年6月12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行走在煙臺山的曲徑之間,隨處可見完好保留下來的西式建築。登上煙臺山燈塔,海景市貌盡收眼底,曾經泊滿外國炮艦和商船的埠口,已成為現代化的國際港口,大批出口商品車集結入境準備通過滾裝船發運,一派繁忙景象。如今,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煙臺山一年四季遊人如織。

  祖籍煙臺的“甲骨文之父”王懿榮詩云:“昨夢乘風破浪去,滿山燈火是煙臺。”近年來,煙臺市委、市政府重點培育文化旅遊産業,圍繞迷笛音樂節、市民文化節等大型活動,打造創意市集、草地露營等多元消費場景,豐富市民和遊客文化體驗。“滿山燈火”的煙臺,人文吸引力不斷增強。

  從高處俯瞰四十里灣,“耕海1號”一期和二期平臺在水中遙相輝映,以棧橋圍欄相連,似一條璀璨奪目的寶石項鍊漂浮在海面。

  迎著夏日海風,記者乘船登上這塊深海“寶石”。這是融合海洋漁業、海工裝備、海洋文旅、科普教育、影視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海上綜合體”。河北遊客陳家棟海上垂釣之後,還參觀了海洋科普館,體驗深海電梯。他説:“這裡的項目特色鮮明,比城裏的綜合體更有趣。”

  山東省委常委、煙臺市委書記江成説:“煙臺悠久的歷史積澱、深厚的文化底蘊、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開放、創新、包容’的文化內質。煙臺的人文經濟,依託千年文脈並借助厚重的歷史,推動實業報國和文旅融合發展。”

  “八仙過海”:鍛造敢於創新的人文精神

  “東方雲海空復空,群仙出沒空明中。”蘇軾任登州(今煙臺蓬萊)太守期間創作《海市詩》,道出對海上神山仙島的無盡遐想。古人將仙境作為理想寄託,“八仙過海”美妙神話傳説自煙臺緣起,並廣為流傳。

  煙臺人懂得,“八仙過海”這個神話傳説的深刻涵義,關鍵在一個“過”字。神仙們各顯神通,目的是越過浩渺煙波,最終抵達彼岸。

  以人為本,實現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是煙臺要抵達的“彼岸”。

  蓬萊打造“新時代人間仙境”風貌,要“過”的第一關,是如何統籌做好保護歷史根脈和新城市建設這篇大文章。

  科學繪就新城市建設藍圖,需要集思廣益採納群眾意見。在2023蓬萊城市推介會上,重點項目的規劃設計成果下都附有徵求意見的二維碼,市民用手機一掃,便可寫下意見和建議。“這樣的細節,充分彰顯了一座城市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中國電建水電六局華東公司副總經理宋曉光説。

  尊重歷史,敬畏文化,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蓬萊確定“一體兩翼”總體格局,即以登州古城、蓬萊新城為“一體”,加大文物修繕保護力度,為文化傳承留足空間,在老城區之外的“兩翼”佈局千億級工業産業園區,為城市發展提供新動能。

  遊人在煙臺長島海濱步行棧道上參觀遊覽(2019年4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人間仙境看蓬萊,海上仙山看長島。地處膠遼半島之間的長島,由151個島嶼組成,縱列于渤海海峽。乘船入島,碧海藍天,成群海鷗伴船飛翔,“氣質”好“顏值”高,長島成為越來越多人眼中的“詩和遠方”。

  綠色發展永無止境,長島錨定建設“生態島”目標,為了“過”綠色低碳關,使出了“十八般武藝”。

  長島痛下決心拆除已經建成並投産的80多臺陸域風電設施,全面清理近岸養殖,昔日污水橫流的海灘變成了公園,島上植被覆蓋率超過六成。當地還構建起符合海島實際的垃圾分類處理模式,實現全域覆蓋,全程閉環,全民參與,破解了“垃圾圍島”困局。其中,所屬大黑山島2022年成為全國首個負碳超過2000噸二氧化碳當量的“負碳海島”。

  位於煙臺黃渤海新區的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40多年來所闖“過”的,是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關。

  萬華化學集團成立於1978年,曾因不掌握核心技術步履維艱。萬華人鍥而不捨衝破技術封鎖,闖出自主創新發展之路,從昔日生産合成革的傳統國企成長為現代化高端化工新材料企業,自主研發並完成轉化的重大科技成果超過100項,攻克了30多項“卡脖子”技術,成為全國製造業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之一,堪稱世界化工領域的佼佼者。

  2018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萬華煙臺工業園,強調“一鼓作氣、一氣呵成、一以貫之,朝著既定目標奮勇向前”。

  萬華化學的拳頭産品MDI,是一種用途廣泛的高分子材料,如今被廣泛運用於國計民生,比如建築保溫、輕工紡織、汽車家電等多個領域。“可以説,現在每個中國家庭中都有MDI元素。”常務副總裁、技術總監華衛琦説。

  “我們近年來奮力攻關,在高端精細化學品尼龍12、檸檬醛、可降解塑膠等方面接連突破,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連續兩年年營業收入過千億元,凈利潤過150億元。”董事長廖增太説。

  今天的煙臺蘋果,品牌價值突破152億元,連續14年蟬聯中國果業第一品牌。自清同治十年(1871年)西洋蘋果由美國傳教士引入,勤勞聰慧的煙臺農民利用枝條嫁接改造當地蘋果,百年來不斷改良、創新生産方式,闖過種植技術關,如今又闖過市場關,鮮果及加工品已出口到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佔全國的五分之一。

  千載潮起潮落間,世界早已天翻地覆。從苦難、困頓、屈辱中奮起的煙臺,靠著“八仙過海”一樣的無窮想像力和創造力,描繪出人文與經濟相互交融新圖景,屬於煙臺的“神話”遠未落幕。

  仰望星空:人文光芒映照嶄新未來

  1912年8月21日,孫中山在煙臺朝陽街克利頓飯店發表“實業救國”演講:“為今之計,欲商業興旺,必從製造業下手。”

  遊人在煙臺市朝陽街遊玩(2023年6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朝陽街華燈初上,克利頓飯店依然保留著一百多年前的風貌,六月的黃海之濱,暖陽普照、輕風拂波。作為近代民族工業重要發祥地,近年來煙臺海工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海水淡化和綜合利用等實體産業蓬勃興起。

  以煙臺海陽港為發射母港,我國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取得成功(2019年6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碧波萬頃騰長龍,一箭七星海上來。”2019年6月5日,以煙臺海陽港為發射母港,我國首次固體運載火箭海上發射取得成功。截至目前海上發射“五戰五捷”,累計發射衛星37顆。

  既仰望星空,又腳踏實地。火箭“出海”之處,一座“東方航太港産業園”正迅速崛起。依託完備的産業基礎,煙臺發力“三航”(航空、航太、航海)這3個萬億級産業,奔赴高端製造的“星辰大海”。同時,將打造國內首個集“發射觀禮、航太科普、研學體驗”為一體的大型文旅綜合體,拉動航太文旅産業發展,吸引更多人了解航太,喜歡航太。

  萬頃碧波,海天相連。在南隍城島海域,由中集來福士海洋科技集團打造的亞洲最大量産型深海智慧網箱平臺——“經海001-008號”如一個個“海中城堡”,囤起一座座“藍色糧倉”。

  中集來福士前身是1977年成立的煙臺造船廠。多年來,集團累計交付上百座各種類型的海洋裝備,包括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臺“藍鯨1號”“藍鯨2號”、國內首座深水智慧網箱、全球最大的三文魚養殖工船等。其中,“藍鯨”系列平臺在我國可燃冰試採中承擔重任,創造多項世界紀錄,“大國重器”展露鋒芒。

  “目前集團在手訂單金額超過37億美元。”集團供應鏈管理中心報關運輸室主任尉春濤説,從購買技術到自主研發、自主設計,公司各類海工裝備自主智慧財産權家底越發厚重,裝備建造週期和建造工時大幅縮短。

  在煙臺港商品車滾裝碼頭,外貿商品車在等候發運(2023年1月18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從金山灣畔到萊州灣畔,帶著包容創新的人文基因,煙臺市一個個重點項目拔節生長:東誠藥業成為全國最大的硫酸軟骨素原料藥生産和加工出口基地,煙臺華康生物開發的海參活性肽系列功能産品成功上市,南山集團固定資産和年經營收入均突破1000億元,位居中國企業500強前列……

  “為企業和企業家提供真誠的人文關懷,是煙臺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一招。”煙臺市市長鄭德雁説,以“實業報國”為己任,煙臺著力發展“9+N”製造業集群,大力推行16條重點産業鏈“鏈長制”,構建産業垂直生態體系,努力形成1個3000億級、1個2000億級和4個1000億級産業集群方陣,力爭利用5年時間再造一個煙臺工業體量。全市經濟保持穩中向好、進中提質。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産總值完成4705.65億元,同比增長7%。

  “今來海上升高望,不到蓬萊不是仙。”

  進入新時代,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更賦予這座城市無盡的活力。如今,煙臺正闊步行走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上,打造黃渤海之濱以文興城新高地。

  文字記者:王念、楊守勇、張武岳、邵琨

熱點新聞
滾動
山東德州:曲藝消夏晚會送“清涼”
德州:搶時間趕進度 項目建設加速跑
山東淄博:老工業城市新動能涌動
山東濰坊:顏家汶畔展新顏
山東惠民:食用菌綻放“致富花”
山東菏澤:小玩偶俏銷海外市場
山東乳山:推進優質養老 托起幸福晚年
山東濰坊:科技助糧油作物增産減損
探尋農業社會化服務“德州經驗”
濟南今年將打造高水準現代化都市圈
山東濰坊:50歲也能“發光”的旗袍手藝人
德州市193家智慧接種門診惠及百姓
+更多
山海“實”業共潮生——人文經濟視野下的煙臺觀察
山海“實”業共潮生——人文經濟視野下的煙臺觀察
山東濟南:疊泉飛瀑繽紛夏 最是悠然見南山
山東濟南:疊泉飛瀑繽紛夏 最是悠然見南山
【于燕説電影】女性成長電影:苦難澆灌的墨西哥玫瑰弗裏達
【于燕説電影】女性成長電影:苦難澆灌的墨西哥玫瑰弗裏達
山東定陶:自動控溫大棚裏蔬菜育苗忙
山東定陶:自動控溫大棚裏蔬菜育苗忙
山東山亭:光伏發電為綠色發展注入清潔動能
山東山亭:光伏發電為綠色發展注入清潔動能
濟鄭高鐵與濟南鐵路樞紐實現互聯互通
濟鄭高鐵與濟南鐵路樞紐實現互聯互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