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珍穿著六零年代的改良式旗袍,一回眸就驚艷了我。”
成為一名旗袍裁縫之前,阿秀有著近三十年的縫紉、製衣經歷。五年前開始做旗袍的阿秀,眼中有關旗袍鑲、滾、嵌、蕩、盤、繡的每一個細節,都必須精細,容不得馬虎。
五月伊始,山東濰坊諸城市黃河大集暨首屆舜廟文化節上,阿秀和她的數十件手工旗袍作品再度引來了圍觀。阿秀告訴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三月中下旬起,她手裏的訂單不斷,趕在五一假期前便交付了數十件“喜婆婆”們的新制旗袍,“如今生意漸入佳境,我希望能裁製出更多花樣,精進手藝,讓更多人喜歡。”
喜婆婆的首選
初見阿秀,是在文化節西苑設置的商攤,她身穿著一席白色改良唐裝,盤了發,説起話來輕聲細語。
“我們是手工定制的旗袍,布料自選、款式可以參考。”穿過圍觀的人堆,阿秀拎起一件及膝的白色改良旗袍,向遊客展示起了自製的一字盤扣和齊整的走線包邊,“所見即所得,每件旗袍都是量體裁身,布料上的花樣也支援手繪定制,不過小店排擋有限,工期方面還請大家多多包涵。”
一連迎送數十位諮詢店址、布料的遊客,阿秀才坐下喝了一口水。忙碌似乎是阿秀的常態。來參加這次文化節前,阿秀剛剛交付完成開年後的首批訂單,“單子從二月中下旬就開始多了,來單的基本上都是家裏準備辦婚事的喜婆婆。”
“像出席婚席等重大場合,不少女士首選都是旗袍。端莊、大氣的形象,不僅符合大眾審美,國風熱、漢服潮也讓不少年輕人關注起了旗袍文化。”阿秀告訴記者,她的小店雖然選址在鄉鎮上,但好在生意不錯,自三月下旬以來,客單近百。
“花樣年華”
成為旗袍裁縫之前,阿秀就有著近三十餘年的製衣經歷,“我是從18歲開始學習製衣、縫紉的,轉做旗袍也算是‘科班出身’吧。”
阿秀回憶説,五年前她看了旗袍元素感十足的老電影《花樣年華》,讓她與旗袍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時覺得電影裏蘇麗珍的每套旗袍都美極了,怎麼會有一種衣服可以完美地與環境、身段融合。”
觀影后,阿秀就試著做了兩身旗袍,“那時候也沒學過旗袍的完整製作流程,就是自己憑著印象和感覺自己做做看,成衣時,我還覺得滿意又欣喜,不過現在看來,那時候的鑲邊走線都很不齊整。”
同年,阿秀辭掉了在成衣廠的工作,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試水製作旗袍。“作為女人,很難不被一件旗袍的美所吸引。”阿秀説,當時她頂著重重壓力南下求學,“很多人都不理解,怎麼這個年紀了,想起來了闖一闖。不過好在家裏人都支援。”
學成歸來後,阿秀在家附近的鄉鎮沿街房租下了一處固定的檔口,開始做旗袍定制。“很多年前我也做過成衣定制,不過那時候,只做些普通款的衣服,都是客人帶著布料來加工,我收工費。九平米的檔口,我轉身熨衣服都嫌擠得慌。”
與女兒有約
新店伊始,阿秀的店裏活計並不多,“不過我不氣餒。畢竟萬事開頭難,這個道理我是懂得的。”
慢慢地,身邊的親友成為了阿秀的首批顧客,不少客戶也是經熟人推薦而來的,“直到後來,遠近喜宴上‘現身’的旗袍都出自我手之後,人氣也就積攢下來了。”如今,阿秀的小店裏旗袍的款式、布料幾乎涵蓋市面上大部分的貨品,“如果還有客人更喜歡的款式,我還會再去照著做、再去學。”
更多時候,阿秀的動力來源於女兒。“我女兒很喜歡漢服、旗袍這些傳統服飾,我能做到現在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她的功勞。”
女兒遠嫁廣西後,母女二人日常互動都是關於衣服的話題。”阿秀每每得了好看的布料都會先給女兒做上一身,隔著螢幕看到女兒穿上新裁製的旗袍、改良漢服,阿秀就有著説不出的開心。
如今,阿秀的女兒遠在廣西籌備起了一家關於漢服、旗袍的服飾體驗店,線上的直播和旗袍展示也在同步上線,阿秀作為“後備力量”成為了女兒的有力幫手,阿秀説,“我跟女兒都希望我的這份手藝能繼續傳承下去,做出讓更多人、更多年輕人喜歡的旗袍吧。”
文/圖 山東商報•速豹新聞網記者 鄭芷南 鄭曉彤 實習生 呂強 發自濰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