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氣、降溫、查看溫濕度表……在山東萊陽山前店鎮東岔河村的草莓大棚裏,“80後”村民王雷一早就忙活著調節棚內設備,“新農人”儼然成了“老把式”。
大棚裏,白雪公主、粉色戀人等不同品種的“五彩”草莓穿插種植,顏色從雪白到紅艷,集齊了“流行色號”。“這是今年最後一茬草莓了,每天線上線下訂單仍然很多。”王雷一邊採摘一邊説,訂單主要來自大型商超和線上平臺。
東岔河村的“五彩”草莓大棚。新華社記者張昕怡 攝
村裏不少草莓大棚都採用高架無土栽培模式種上了“五彩”草莓。“這種模式能提高草莓結果率,一顆彩色草莓就能賣到五六塊錢。”王雷説。
東岔河村在20世紀90年代開始種植草莓,曾在周邊頗有名氣。但隨著種植技術的更新換代,傳統地壟模式産量有限、品種單一,草莓銷路一度受阻。
為突破村裏草莓産業的發展瓶頸,2017年,東岔河村村支部書記杜曉偉挨家挨戶做工作,由黨支部牽頭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550畝,建起了現代化大棚,開始種植新品種。
杜曉偉在大棚內採摘草莓。新華社記者張昕怡 攝
“合作社在優質草莓品種裏試種、脫毒選苗,選育出紅、橙、粉、白、黑的‘五彩’草莓品種。”杜曉偉説,品牌打開了市場,村裏的“五彩”草莓與山姆超市等大型商超簽了訂單,幫助村集體年增收50萬元。
村裏草莓産業越來越紅火,吸引了40多名在外青年回鄉創業。2021年返鄉的王雷是第一批回村的大學生。他告訴記者,大學畢業後他一直在外務工,每月工資5000元左右,現在返鄉當“棚主”,承包了5個大棚,年收入100多萬元。
“這兩年,回村加入合作社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光大學生就有15個。去年,村裏還派我到外地學種植技術、培育方法。”王雷説,現在合作社的“五彩”草莓大棚全都由他管理,自己已經成長為行家裏手。
在人才的助力下,東岔河村的草莓産業變得活力多彩,草莓研學、草莓採摘等各類活動應運而生,小草莓成為更多村民的“致富果”。
去年,村民張峰將自家大棚打造成了草莓採摘園。“草莓採摘季長,能一直採摘到6月份,幾乎每天都有遊客帶著孩子來,節假日尤其多。”張峰説,採摘旺季平均每天能收入4000元。
杜曉偉説,村裏下一步將擴大“五彩”草莓的訂單種植規模,不斷豐富研學、採摘等新業態,讓小草莓成為一塊響噹噹的“金招牌”。(記者張武岳、張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