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濰坊市商務局獲悉,近日,商務部公示了全國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試點評審結果,濰坊市名列其中,此次公示名單中,與上海市、廈門市、鄭州市、武漢市、長沙市、廣州市、無錫市、義烏市等20個城市共同參與國家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計劃。
為推進商品市場創新發展,暢通國內大迴圈,促進國內國際雙迴圈,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計劃(2021-2025)》,明確到2025年,培育一批商品經營特色突出、産業鏈供應鏈服務功能強大、線上線下融合發展的全國商品市場示範基地。濰坊市商務局搶抓機遇,聯合市發改委、市工信局、市農業農村局、濰坊海關、市市場監管局、市貿促會等有關部門,積極開展申報工作,總結和突出濰坊農産品生産和流通方面的特色優勢,最終從全國80余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成為國家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試點城市之一。
濰坊市成功入選的特色優勢有哪些?記者就此採訪了濰坊市商務局。
據悉,濰坊市農産品市場基礎好覆蓋廣,國際市場開拓成效突出。形成了以壽光的蔬菜批發市場、安丘的薑蒜批發市場、昌邑的宏大生薑批發市場、昌樂的堯溝西瓜批發市場、青州的高柳蔬菜批發市場等8個農業部定點批發市場為核心,以壽光稻田蔬菜、壽光田馬洋香瓜、諸城皂戶辣椒等專業批發市場為支撐,以多處田頭地邊市場為基礎的覆蓋城鄉的産地市場體系,壽光蔬菜批發市場是國家級農産品産地專業市場,諸城是首批國家農業産業化示範基地。同時,全市有80多家龍頭企業在俄羅斯、美國、委內瑞拉、烏克蘭、德國、荷蘭及中東、非洲等國家和地區設立各類銷售公司、辦事處、農場、加工企業等120多個。已形成糧食、蔬菜、畜禽、瓜果、花卉、苗木等優勢産業集群,是中國重要的農産品生産、加工、出口基地和北方農産品流通交易中心。
同時,該市農産品産業佈局結構優勢明顯,食品農産品知名度高。經過多年的引導扶持,全市構建了特色鮮明的區域化格局,形成了壽光為中心的設施蔬菜生産區、安丘為中心的出口蔬菜生産加工區、昌樂為中心的西瓜生産區、青州花卉生産集散區、高密食用菌生産區、臨朐為中心的大棚櫻桃生産區、昌邑大姜生産區、峽山有機農業發展區、寒亭西瓜和濰縣蘿蔔生産區等,其中,昌邑生薑、壽光蔬菜、昌樂西瓜成功申報入選為中國特色農産品優勢區。全市形成了以糧食、瓜菜、畜禽為主的三大優勢主導産業。瓜菜種植面積大、品種多、品質好、檔次高、栽培模式多、供應週期長,面積達到350余萬畝。畜禽生産形成了生豬、家禽、特種動物三大養殖産業,已形成千億級産業鏈,畜産品産量、産值、出口創匯等均居全省全國前列。漁業生産穩定增長,水産品總産量60多萬噸,漁業總産值達到53億元。濰坊已成為中國北方地區最大的蔬菜生産和集散地、京津地區的“菜籃子”、出口日韓的農産品基地,帶動70%的農戶參與了産業化經營。通過大力推行標準化種植,集約化生産,現代化流通和規模化交易,農民合作社達20000多家,培育形成了2000億級的特色食品産業鏈,並且創建了中國壽光蔬菜價格指數、中國昌邑生薑價格指數兩個全國性的農産品指數,食品農産品知名度不斷提升。
此外,區域公用農産品品牌眾多,名優特新農産品規模大。全市區域公用農産品品牌眾多,包括濰縣蘿蔔、青州銀瓜、壽光雞等傳統品牌,昌樂西瓜、臨朐大棚櫻桃等新培育品牌。昌邑大姜、安丘大姜、青州蜜桃等一批特産種植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是傳統的名優特産。昌樂西瓜、昌邑大姜、青州銀瓜、濰縣蘿蔔被評為山東省知名農産品區域公用品牌。全市共15個名特優新産品入選全國名特優新産品目錄。通過突出品牌建設,推進農業提質增效。全市種植面積在1萬畝以上的特色農産品品牌有20個,面積較大的有安丘大姜20萬畝、安丘大蔥30萬畝、昌樂西瓜16萬畝、昌邑大姜15萬畝、臨朐大櫻桃10萬畝、柘山花生8萬畝、膠河馬鈴薯4萬畝、青州蜜桃5.2萬畝等;像一些特色小品種面積也不斷擴大,如桂河芹菜1.35萬畝、寺頭紅香椿1.2萬畝等。濰坊市還成功打造壽光菜博會、青州花博會、昌邑綠博會、昌樂西瓜節、寒亭蘿蔔節等全國或區域節會品牌。
濰坊市商品市場優化升級的“主攻”方向是什麼?
——“三個優化”
優化市場基礎設施。完善倉儲、分揀、加工、配送、冷鏈等物流設施設備,探索構建標準托盤、週轉箱迴圈共用系統。推進電子交易結算系統、公共資訊平臺、大數據中心等數字設施建設,促進互聯互通。鼓勵設施設備節能改造,推進綠色市場建設。
優化市場交易環境。鼓勵商品市場完善信用記錄、分級、激勵約束等管理制度,探索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市場監管長效機制。指導商品市場持續優化交易服務,完善公平交易機制,暢通交易主體權益保護渠道。支援商品市場加強品質檢測,提升産品品質安全。
優化市場運營管理。推進商品市場標準化、規範化建設,鼓勵結合實際制定市場建設、管理、運營、服務等相關標準。完善商品品質監控、智慧財産權保護、公共衛生防疫、安全生産監管等制度。健全應急保障響應機制,增強市場調節能力,有效發揮保供骨幹企業隊伍作用。
——“四個提升”
提升綜合服務能力。強化統計監測、指數發佈等公共服務,完善交易結算、檢驗檢測、倉儲物流等基礎服務,提升展覽展示、行銷推廣、培訓交流、資訊數據等專業服務,拓展信貸保險、信用擔保、倉單質押、融資租賃等金融服務,探索構建多層次、全方位的綜合服務體系。
提升産銷銜接能力。鼓勵農産品市場與生産基地、零售企業對接,發展訂單農業,推進農商互聯。鼓勵工業消費品市場加強消費需求研判,通過以銷定産和定制化模式,引導生産企業優化供給。鼓勵生産資料市場結合區域資源稟賦和産業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促進更高水準供需平衡。
提升品牌孵化能力。引導商品市場拓展品牌策劃、設計包裝、孵化運營、宣傳推廣等功能,加強品牌培育與運營。指導商品市場通過品牌創建活動,吸引國內外品牌企業入駐,提升商品品牌化、特色化水準。鼓勵有條件的商品市場與生産企業合作,開發自有品牌商品。
提昇平臺整合能力。引導商品市場與特色産業集聚區、物流園區、配送中心對接合作,整合生産、銷售、金融、物流等資源和需求,通過自建或共建等方式,打造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帶動産業升級和效率提升。搭建開放平臺與中小商戶共用,探索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商戶做大做強。
——“四個創新”
推動“跨界融合”創新。鼓勵農産品市場加強業務流程優化,建立供求資訊傳導機制,引導按需生産,通過設立消費體驗館、新品發佈中心、創意設計坊、電商直播基地等,推動跨界融合發展。
推動“縱橫協同”創新。優化商品市場區域規劃佈局,支援産地型、集散型和銷地型商品市場加強縱向聯動。鼓勵商品市場品牌輸出,通過兼併收購、加盟合作、渠道下沉等方式,推進品牌化、連鎖化運營。指導商品市場按照區域産業發展定位,鞏固差異化經營優勢,促進市場橫向協作。
推動“數字轉型”創新。引導商品市場應用網際網路、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和人工智慧等現代資訊技術,加快傳統交易場景數字化重構。鼓勵商品市場依託行業大數據平臺,銜接匹配上游供應與下游需求,打通産業鏈各環節,打造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型商品集散中心。
推動“雙輪驅動”創新。指導商品市場加強主體培育、品牌建設和融合創新,深入推進市場採購貿易方式試點建設。支援有條件、有實力、有國際競爭力的商品市場“走出去”,探索與境外經貿合作區優勢互補、聯動發展。鼓勵商品市場與跨境電商綜試區協作,發展跨境電商。鼓勵商品市場組織産銷對接活動,按照“同線同標同質”要求,支援出口産品轉內銷。(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都鎮強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