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郵政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發佈,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100億元
青島快遞業務量:2025年要達12億件
青島市郵政管理局日前發佈《青島市郵政業發展“十四五”規劃》。《規劃》總結了“十三五”時期全市郵政業發展成就,提出了“十四五”郵政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市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達到180億元,年均增長14%;快遞業務量達到12億件,年均增長15%;快遞業務收入達到145億元,年均增長13%。
“十四五”青島市郵政業重點建設項目總投資100億元,包括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的郵政綜合一體化郵件物流處理中心、順豐速運(集團)有限公司的順豐創新産業園、德邦快遞的山東智慧産業園、中通速遞服務有限公司的青島中通物流中心、蘇寧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的蘇寧(上合)跨境電商智慧産業園、菜鳥上海控股有限公司的菜鳥網路科技物流倉儲基地。
整體實力位居全省首位
“十三五”期間,青島市郵政行業業務規模高速增長。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不包括郵政儲蓄銀行直接營業收入)完成95.02億元,同比增長16.33%,“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20.70%;郵政行業業務總量完成130.77億元,同比增長26.29%,“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25.75%。郵政行業業務收入佔全省比重始終位居全省首位,約佔山東省的五分之一。
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共有郵政普遍服務營業場所265處,建成並運營村郵站、便民服務站6000余處,不斷完善“縣級運營中心、鎮級服務中心、村級服務站”三級農村寄遞服務體系。同時,快遞服務規模和收入保持快速增長,全市快遞法人企業共143個,分支機構、營業網點712個,快遞從業人員2.5萬餘人。2020年,全市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5.87億件,同比增長29.53%;業務收入累計完成78.91億元,同比增長20.41%。快遞業成為青島現代服務業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産業之一。
“十三五”期間,全市郵政行業與電子商務、現代農業、 製造業等關聯産業協同發展成為常態。
與現代農業協同發展。全市農村快遞服務網點390處,覆蓋3000余個行政村,建制村快遞服務通達率65.39%。
與製造業協同發展。目前已形成以郵政企業服務海爾集團“入場物流”模式為牽引,帶動快遞業在紡織服裝、智慧家電、汽車製造等領域開展了深度嵌入式服務,重點打造即墨童裝、平度眼睫毛、膠州勞保用品等服務製造業金牌項目。2020年,製造業領域累計産生快件量6500余萬件,帶動製造業産值180億元,形成區域快遞業與先進製造業相融相長、耦合共生的全新格局。
快遞業綠色高品質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全市主要快遞企業“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92.01%,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為98.49%,可迴圈轉机袋使用率為93.86%,已有818個郵政快遞網點設置了標準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
加快快遞“出海”步伐
《規劃》科學描繪了全市郵政業未來5年的工作藍圖和實施路徑。
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方面,引導鼓勵全市郵政快遞企業加強與電商平臺的協同,不斷拓展服務項目,帶動農村地區特色産品和城市工業品的雙向流通,推動“工業品下鄉”與“農産品進城”項目協同發展。
在做大做強做優企業方面,引導全市骨幹郵政快遞企業繼續深化改革,在經營發展、改革創新、科技引領等方面打造具有青島地方特色的“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郵政快遞企業品牌。
在加快國際化發展方面,鼓勵和協調全市郵政快遞企業建設公共海外倉,積極在搭建平臺、優化通關等方面探索試點,優化服務網路,強化通關能力,培育一批跨境快遞優勢支柱項目,實現跨境寄遞與外貿服務規模效益雙提升,創建面向東北亞、聯通日韓的重要物流通道。推動全市貿易試驗區試點,放寬國際航運服務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有序開展外貿進出口集裝箱在國內沿海港口和自貿試驗區內港口之間的沿海捎帶業務。積極推動全市建設融合電商運營、平臺交易、人才孵化、創業基地、産品供應、金融指導、結匯退匯、産品展示、會議展覽、智慧倉儲、保稅通關等多項服務功能于一體的青島郵政快遞跨境電商産業園。
在拓展産業服務空間方面,推動全市骨幹郵政快遞企業嵌入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切入商貿業供應鏈,拓展快運、倉配一體化等新型服務。
在鼓勵新業態與新模式發展方面,引導郵政快遞企業深度嵌入紡織服裝、智慧家電、汽車製造等領域,提供入廠物流、倉配一體化、訂單末端配送、區域性供應鏈服務、嵌入式電子商務等新型服務。大力發展黃島藍莓、大澤山葡萄、北宅櫻桃、紅島蛤蜊等全市生鮮農産品的多渠道行銷和冷鏈運輸業務。
在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方面,積極發展無人機(車)遞送,提升郵(快)件轉机、運送、處理過程的機械化、集裝化、自動化、資訊化、智慧化水準。
在推廣綠色發展模式方面,引導全市郵政快遞企業推進快遞包裝綠色化、減量化、迴圈利用,鼓勵引導郵政快遞企業開展基礎設施節能改造,推廣使用甩挂運輸、多式聯運、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降低運輸能耗和排放。(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