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五年,青島將新增城鎮住房70萬套
《青島市“十四五”住房發展規劃》發佈,到2025年末城鎮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達36.2平方米,加速實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職住平衡”
青島市民領到保障性住房鑰匙後,綻放出滿意的笑容。
7月19日,《青島市“十四五”住房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式對外公佈,這份2萬多字的規劃文件中,濃縮了青島市未來一段時間內住房發展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等,是青島“十四五”時期住房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站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這一歷史交匯點上,青島市住房發展階段和主要矛盾正在逐步發生變化。無論是住房建設規模還是居住品質都在穩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青島市城鎮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約316.2萬套、建築面積約3.1億平方米,總體達到戶均一套房。城鎮居民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不足6.7平方米提升至33.4平方米。
隨著當今就業選擇更加靈活、區域間流動更為自由,以及更加多樣的人生可能和價值追求,讓現代人的居住觀念更加多元化。為了順應“多元化”的趨勢變化,“十四五”時期,青島市城鎮住房發展將從以購為主轉向租購並舉,從以滿足數量需求為主轉向量質並重,從以增量擴張為主轉向增存並進。
《規劃》提出,未來五年,青島市城鎮住房發展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城鎮住房發展水準穩步提高,住房需求、佈局、品質、投資、分配結構更加優化,實現更高水準的供需平衡;房地産市場保持長期平穩健康發展,新市民、引進人才住房需求充分保障,住房發展模式不斷轉型,實現全生命週期管理,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職住平衡水準明顯提高,住房發展與城市發展、國民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十四五”時期,全市新增城鎮住房70萬套左右,到2025年末城鎮每人平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6.2平方米。
全市租賃住房計劃達60萬套(間)
“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是這份覆蓋青島七區三市的住房發展規劃釋放出的一大信號,這將成為未來我市城鎮住房發展的重點。
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若干意見》對外發佈,提出實行購租並舉,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2017年7月,住建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在人口凈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通知》,提出培育機構化、規模化住房租賃企業……在政策加碼下,國內住房租賃市場開始火熱起來,今年,“租購並舉”也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
有業內人士認為,從“房住不炒”的定位到“長效機制”的確立,再到“租購並舉”的提出,解決人民群眾的安居問題一直受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租”與“購”是保障住有所居不可或缺同時也互為關聯的兩個方面。大力發展租賃住房,不僅是解決大城市住房問題的重要著力點,也是加快構建租購並舉住房制度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青島的住房租賃市場日益活躍。據統計,全市每年出租房源上市規模保持在20萬-50萬套(此數據是動態變化的),專業化經營機構發展迅速,租賃企業已超過130家,機構經營房源佔租賃住房供給總面積的12%左右。市場的日益活躍離不開政策的支援,2018年至今,青島已陸續出臺了12項培育和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的配套政策,多渠道支援擴大租賃住房建設和供應規模,規範和促進租賃型人才住房建設。
去年7月,青島市以優異成績成功入選第二批中央財政支援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城市,未來三年試點期內,將獲得24億元中央獎補資金,專項用於住房租賃市場發展。同年12月,《青島市城鎮租賃住房發展規劃(2020—2022年)》正式發佈實施,在第二批8個試點城市中,為首個出臺租賃住房發展專項規劃的城市。
面向“十四五”,青島大力發展住房租賃市場,也是由現階段實際所決定。最新人口普查顯示,青島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000萬,未來新增城鎮人口會持續增加。而且,青島目前的平均租售比為1:548,低於國際公認合理水準(所謂房屋租售比,是指每平方米使用面積的月租金與每平方米建築面積房價之間的比值,是國際上用來衡量一個區域房産運作狀況的指標之一)。
從青島的租售比中可以讀出什麼?通俗點説,針對一個區域而言,現階段相比房價,租金會更為便宜。因而,租房將成為新市民和引進人才更加現實的階段性安居選擇,相應的,對租賃住房品質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當然,這一趨勢,在深圳、上海等先進城市更為普遍。
對此,《規劃》中提到,要以新市民和引進人才需求為主要出發點,優化住房租購結構。至規劃期末,全市租賃住房總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達60萬套(間),租賃住房套數佔全部住房套數的比例提升至15%以上。
值得強調的是,“租售並舉”的關鍵在於“租購同權”。此次《規劃》還明確:要逐步使租購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務上具有同等權利。依法登記備案的非本市戶籍承租人申領居住證後,可以按照規定享有基本公共服務,重點實現承租人在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與周邊購房人逐步同權。
挖潛地鐵站點1公里範圍的存量空間
總而言之,未來一段時間內政府要花大力氣,讓租房也成為一種不錯的居住選擇。
之所以這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通過租購並舉,能實現更有機的‘職住平衡’”,而後者正是未來五年我市城鎮住房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所謂“職住平衡”就是居住功能與就業功能在一定規模的城市地域範圍內的匹配程度,就是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緩解通勤壓力。
今年,“職住平衡”也被寫入青島市“十四五”規劃《綱要》,這恰恰折射出一座城市的人性化發展路徑——增加了“人”的概念,以人為中心和主體,協調居住空間被提上日程。如何讓職業群體擺脫鐘擺式交通、縮短通勤時間,成為大城市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共同追求。
此次發佈的《規劃》中,強調分區職住平衡發展指引,通過不同類型住房空間佈局引導推動城市內部實現合理通勤範圍內的職住平衡。首先,優先挖掘成熟配套和交通便利地區的供給潛力。圍繞年輕租客偏愛的活力商圈和消費中心,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積極挖潛地鐵站點1公里範圍的存量空間,新建和改造住房。
其次,圍繞就業中心地區全面增加住房供給。合理引導北岸城區、西岸城區等有序接納東岸城區的外溢居住需求。在龍泉-姜山産業組團、上合-高新區-南村産業組團、董家口三大産業組團,浮山灣、金家嶺、唐島灣三大總部片區,以及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青島藍谷等重點發展地區周邊,適度增加居住和配套設施用地,形成産城融合的有機組團。
再次,緊密結合人才就業分佈配置公共住房。重點在人才引進量較大的地區,圍繞高科技工業園區、海洋科學城、國家實驗室等未來重點打造的科研、産業園區,增加適應人才需求的租賃住房供給。鼓勵在西海岸新區、城陽區、即墨區、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選取高鐵站周邊等交通便利、配套相對完善的片區打造人才小鎮,滿足各層次人才居住需求。
在創新驅動時代,“職住平衡”也將使人和産業之間的互動邏輯發生變化——從以往的“人隨産業走”變為“産業跟著人走”。由此可見,關注城市的“職住平衡”,實質上也是在關注城市未來的發展品質。
未來五年規劃新增公共住房26萬套
“來了就是青島人”,面對新市民,這份誠意要落實在住房上。2007年至今,市政府相繼出臺了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住房、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建立起了層次分明、結構完善、全面覆蓋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基本實現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援、高端有市場”的住房供應格局。
多年來,青島市在住房保障制度的探索始終走在全國前列。目前青島市已經實施了四輪住房保障發展規劃,累計建成保障性住房29.5萬套,其中公共租賃住房(含廉租住房)7.2萬套,經濟適用住房17.8萬套,限價商品住房4.5萬套。同時,青島市接連放寬申請條件,降低住房保障準入門檻,還將外來務工人員和新就業職工納入保障範圍。
可以説,城鎮住房保障制度的實施,不僅解決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還在促進住房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規劃》中,“保障擴容提效”依舊是“十四五”期間青島住房發展的著力點。堅持政府保障托底,統籌考慮城鎮中等偏下及以下收入家庭、新市民和引進人才的住房保障需求,推動住房保障從戶籍家庭為主轉向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居住證持有人對住房保障的實際享有水準。建立健全由租賃型和産權型公共住房組成的住房保障體系,規劃新增公共住房26萬套左右,佔全部住房供給的37%。
在建籌方式上,積極推動住房保障方式從政府單一供給轉向政府、企業和其他機構多主體供給;在供給結構上,統籌考慮土地供應和合理的租售比例關係,建立租賃型、産權型公共住房類型之間動態轉換機制;在空間佈局上,推進以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為導向的TOD開發模式,提高在公交站點周邊地區和新市民、引進人才較為集中的各類就業中心周邊地塊的公共住房供給;在運營管理上,加強租賃型公共住房租賃監管,嚴格配租備案制度。建立完善公共住房信用評價機制,積極引入智慧門禁等物業管理方式,提高公共住房管理服務效率。
從家家有住房到人人有房住,青島人的住房觀念正在悄然發生改變。面向未來,“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以百姓心為心,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健全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青島正向著“住有所居、住有宜居、職住平衡”的總體目標加速邁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冰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