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公路大橋復線效果圖
慢行廊道效果圖
慢行廊道效果圖
黃崗路穿黃隧道效果圖
黃河大道效果圖
跨河通道梯次推進,黃河大道塔吊林立,繞城高速大北環啟動建設……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秉承攜河發展,交通先行的理念,全面貫徹落實《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加快推進骨幹路網建設,構築“高效、便捷、綠色、智慧、安全”的國際級綜合交通體系,為起步區高品質發展提供交通支撐。
中心城區不再建高架路
在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一條最深約20米、最寬近100米的施工坑道赫然鋪展在黃河北岸大地上。坑道兩側30座塔吊巍然而立,一輛輛混凝土攪拌車由各個方向駛來。 據黃河大道一期工程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會展中心段多項工作完成率已達90%以上,底板澆築、防水施工等正在加快進行。按照計劃,該段將於今年10月完工。
黃河大道作為起步區“四橫”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期工程在城市核心區以隧道形式為主,沿線共佈置3段地道,總長度超過一期路段一半以上。其中,在會展中心分段,設計主輔路及有軌電車整體下穿,為會展中心預留高品質城市空間。這也使得會展中心段隧道結構最寬達到92米,成為目前箱體結構寬度最大的地下隧道。按照規劃,黃河大道建成後將銜接10條跨黃通道,成為連接起步區與主城區的重要紐帶。
暢達高效的交通網路是起步區建設開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因素。起步區規劃佈局“四橫八縱”快速路網路,總長為196公里,以支撐空間拓展、組團間出行等需求。同時,為不限制起步區城市發展,新建快速路將盡可能按照地下快速通道建設,在中心城區不再規劃建設高架路。
高速通道打通內外雙迴圈
在濟南市層面,規劃構建“一聯三環十七射”高速公路體系,新增完善都市圈聯絡環線,聯動都市圈週邊節點,對國家大通道形成分流。並將加快強化公路與城市快速路及主幹路銜接,打造高速公路與城市快速路一體化格局,完善起步區外迴圈交通體系。
依託濟南市“一聯三環十七射”高速公路體系,起步區將形成內環直達、繞城連接、三環過境的內外雙迴圈高速通道格局。其中,內環路(二環高架路網)中,二環東高架路將與在建濟南黃河大橋復橋順接直達起步區,實現二環東路和二環西路直接過河進入起步區效果;繞城高速公路中,濟樂高速南延線通車,打通與青銀高速、濟廣高速等路網聯繫,讓東部、北部城區前往崔寨組團更加快捷。三環路中,繞城高速濟南大北環項目建成通車後,將與京臺、京滬、東呂、濟高等高速公路實現聯通,分流起步區過境交通,減少繞城高速壓力,為將來二環繞城高速功能優化提供保障。
過河橋隧一橋一景
為加強起步區與老城區聯繫,實現南北一體,按照綜合交通規劃,起步區現有及規劃跨黃通道17處,全部建成後,主城區跨黃通道平均間距僅2.8公里,在所有黃河沿線城市位居首位。據濟南市公路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三橋一隧”“三隧一橋”項目建設工作正加速推進。其中,濟南黃河隧道是我國在建的最大直徑公軌合建盾構隧道,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隧”;濟南鳳凰黃河大橋主橋全長3.7公里,橋梁跨徑及梁寬為同類型橋梁世界之最;齊魯黃河大橋為黃河上首座下承式網狀係桿拱橋;黃崗路穿黃隧道項目南起二環北路以南的藍翔中路—藍翔路路口,順接黃崗路,向北依次下穿二環北路、北繞城高速、鵲山水庫沉沙池,與在建的國道309互通立交相銜接,線路全長約5.8公里;航太大道穿黃隧道工程項目東起在建的航太大道與縣道012交叉口,沿現狀在建的航太大道下穿規劃濱黃大道及黃河,向西沿規劃孫耿北路終點至國道220交叉口,一期工程路長3.65公里;濟南黃河公路大橋復線項目起點位於歷城區將軍路與華山西路交叉口,終點位於天橋區大橋街道山後陳家以東與國道220平交。
按照計劃,濟南鳳凰黃河大橋和濟南黃河隧道都將於今年10月份建成通車,齊魯黃河大橋將於12月完成主橋施工。
構建九線匯集的軌交體系
按照起步區綜合交通規劃,軌道交通將成為“一體化、多元化、品質化”公交服務體系骨幹。規劃構建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中運量軌道四網合一的軌道交通網,推動濟陽、齊河融入北部都市區,打造“軌道上的起步區”。其中,中運量軌道服務起步區組團之間及鄰近跨黃組團間通行;建設城市軌道以加強起步區與南部主城區及跨組團間聯繫;市域鐵路服務起步區與核心區、重大樞紐、週邊城鎮間高效通行;規劃城際鐵路以加強與周邊城市快聯,以樞紐轉換為主。按照綜合交通規劃,構建九線匯集的城市軌道交通體系,與主城區線網全面對接,加強與老城、濟南西、機場空港,東部CBD和新東站快速通聯。城市軌道交通網建成後,線網密度將達國內領先水準,與成都天府新區相接近。
打造自行車與步行廊道
為滿足居民生活通勤、運動健身、休閒旅遊等多樣化需求,起步區積極引導“公交+慢行”出行模式,規劃構建“以人為本、以綠為基、以水為脈、以文為韻”的高品質慢行交通體系。
根據綜合交通規劃,起步區規劃近期建設三級自行車廊道總長約370公里,自行車聯絡道約40公里;建設一級步行廊道101公里,二級步行廊道310公里,結合黃河公園、城市陽臺等景觀節點的建設,構建起步區生態綠道網路,總長度268公里;此外,規劃設置20處共用單車點位,同時明確共用單車主管部門,規範停車管理。起步區規劃到2025年“公交+慢行”出行模式佔比不低於70%、到2035“公交+慢行”出行模式佔比超過80%。
另外,為推行“公交+慢行”出行模式,起步區規劃以軌道樞紐為中心,打造24小時、門到門的智慧社區自動駕駛公交體系。譬如,打造“定站不定線”的需求響應公交,即根據實時客流生成線路,以服務較為分散客流;打造“不定站不定線”的特色服務公交,線路走向完全依據乘客定制,以滿足較高的出行品質需求。
四港聯動 高空協同
起步區規劃構建暢達一體對外交通體系,推動四港聯動、高空協同,打造國家級的“京滬走廊——黃河走廊”交會的國際樞紐。在高效暢達內外迴圈路網促進起步區成為國際公路樞紐之外,鐵路方面起步區規劃建設高鐵濟南北站,融入濟南米字型高鐵網路,結合規劃建設的濟雄高鐵、濟聊等高鐵線路、省域及半島城市群高鐵網,強化對1+6都市圈交通輻射,和與雄安、上海、杭州方向的聯繫。
計劃提升遙墻國際機場等級至4F級別,規劃年客流量5000萬人次;並計劃通過公路網、城際鐵路共同輻射濟南市、濱州等十多個省內外城市,覆蓋人數達6000萬。打造水運樞紐,起步區綜合規劃表明復興水運是山東省重要策略,要強化四港聯動,促進小清河水運與沿線産業、龍口港口聯通,實現河海聯運。
通過以上交通體系的規劃建設,未來的起步區,將形成“123”商務圈和“456”通勤圈,即起步區與省會都市圈、省內重點城市、國內重要城市群間通行時間分別不超過1小時、2小時、3小時;起步區與南部主城、起步區與市內主要節點、起步區與濟南都市圈主要城鎮通行時間分別不超過40分鐘、50分鐘和60分鐘,為起步區高品質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大眾日報記者 申紅 胡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