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土壤
黃榮華相信,這樣的古詩文教育可以讓學生在高三時輕鬆應付考試,還能向學生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版圖,他要讓中華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的土壤。
憑藉豐富的詩歌儲備量、典雅從容的現場表現,武亦姝在2月1日播出的《中華詩詞大會》節目中大放光彩,她不僅贏得了比賽,還在後來的網路傳播中收穫大量關注和讚嘆。
在接受採訪時,黃榮華向澎湃新聞記者強調,武亦姝只是個例,“誰編《詩經》不會把《七月》編進去?但我可以説,這屆學生學完這本書(指《中華古詩文閱讀》),能背出來的可能就她一個。”
這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還認為,武亦姝的走紅,反襯了古詩文教育的現狀,“因為普遍對古詩文缺乏更深刻的認識,所以出現了這種追捧。”
這一稍顯悲觀的看法,或許來自於他的高追求。他希望達到的是,讓學生以中華傳統文化的存在方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他的精神,根植到底部,作為一種底層展開。”
在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中,多位復旦附中畢業生的説法印證了黃榮華的想法。
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學生李靜智説,雖然背誦的許多內容已經忘記,但在誦讀經典時,心靈受到的觸動、激發的思考和從中吸取的養分,將讓她受益終身,“在這個過程中,我逐漸學會了做一個有人文精神的‘人’。”
她還説,班裏大部分學生都能按照要求背誦所有篇目,“大家捧著《論語》相互考考,也構成了我們共同的回憶,特別美好。”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學生施佳蔚也表示,母校的古詩文教育讓她覺得既幸運又值得,“比如《詩經》,課本裏最多選取其中的一兩首,如果沒有學校和老師的硬性要求,我們可能就不會想到去接觸這些內容。”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