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林業科技創新引導精準扶貧:“輸血”變“造血”

2017-10-20 17:09:21 來源:中國山東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高靜 字號:T|T
摘要】通過推廣一批實用技術、建立一批示範樣板、選派一批扶貧專家、培養一批鄉土專家、培育一批特色産業和構建一批服務平臺,打造林業科技扶貧新模式。

  目前,我省在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的16個市、119個縣建設高標準經濟林示範基地9萬多畝,輻射推廣145萬畝,幫扶帶動貧困人口4.5萬人,以林業科技創新引導精準扶貧由“輸血”向“造血”轉變。通過推廣一批實用技術、建立一批示範樣板、選派一批扶貧專家、培養一批鄉土專家、培育一批特色産業和構建一批服務平臺,打造林業科技扶貧新模式。

  林業是農民最直接、最熟悉的行業之一,利用先進科技發展特色果林業對助力農民增收作用顯著。

  在煙臺海陽市西花崖村,貧困人口月收入從以往的600多元增長至現在的近1600元,這是當地建設的3000畝元寶楓種子豐産園帶來的增收。該園無償為當地林農提供優良苗木和技術指導,對林農栽植的苗木進行統一收購、對外出售,每年産生效益3000萬元以上。“我們在貧困村發展榛子、藍莓、楸樹等特色經濟林、珍貴用材林1萬多畝,有力改善了村級集體經濟一窮二白的狀況,為當地村民提供就業崗位2000余個。”煙臺市林業局局長孫樹福説。

  節水灌溉施肥技術、豐産栽培技術等林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帶動了農民增收致富。聊城市陽谷蘋安耶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進以色列全自動水肥一體化智慧控制技術,比傳統種植模式省水60%、省肥70%,節省勞動力90%,畝均成本降低1500元以上,既節約了資源又降低了勞動成本。

  眼下正是沾化冬棗成熟上市的時候,在濱州市沾化區,通過大力推廣冬棗矮化密植栽培技術,單位産量提高了30%—50%,年産量6億公斤,農民每人平均冬棗收入突破了8000元,銷售收入達到18億元。通過引進推廣冬棗套袋、殺蟲燈、疏花疏果、水肥一體化等技術,冬棗産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87%以上。

  通過現代科技與林業産業的有機結合,許多鄉村實現了生態美、産業興、百姓富的美好願景。位於日照市的山東綠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投資2.1億元,引進高端自動化設備,在周邊通過土地流轉等方式栽植櫻桃4萬畝,打造起集櫻桃種植、深加工及休閒採摘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農業綜合體,綠化了山體,每年可帶動周邊群眾增收2000余萬元。

  通過建設高標準林業科技示範園、示範基地等,廣大林農果農在身邊就能看到林業科技致富的實例。8月是核桃收穫的季節,肥城市安站鎮大不金山下賀莊村果農辛培浩格外高興,自己承包的1000畝荒山正式成為省果樹研究所的核桃科技示範基地,有了這塊金字招牌,與專家的聯繫將更加密切,今後的發展也有了保障。今年62歲的老辛先後投入了300多萬元承包荒山種植核桃,可由於不懂技術,收穫與付出不成正比。後來,老辛找到了核桃專家張美勇,開始走品種化、良種化的路子,預計今年的核桃産量將比2015年初果期的5000公斤翻一番。

  提升群眾脫貧致富技能需要授之以漁,培訓新型職業林農。自“十二五”以來,泰安市共培訓林果農55萬次,組織專家採取結對聯戶、進村入園、田間傳授等方式,面對面地講,手把手地教,培養了一批“土專家”“田秀才”,打通林業科技推廣的“最後一公里”。

  科技隊伍建設是林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有這麼一批科技鄉土人才,他們紮根生産一線,實踐經驗豐富、善於總結提煉推廣“土方法”“小竅門”等林業生産實用技術,形成的科技成果帶著露珠、很接地氣,林農“看得懂、學得會、幹得成”。濱州充分利用林業專業合作社、林業示範基地等陣地,培養了這樣一批鄉土人才,已成為林業科技推廣的中堅力量。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推動林業科技創新,我省力爭到2020年打造提升省級以上研發平臺50個,創新團隊20個,建立示範基地100處,省級標準化示範園300處,省級林業科技示範縣30個,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66%以上。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