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鄉數學家之劉徽故里考(組圖)

2017-04-18 08:56:42 來源:中國網山東 作者:馮曉晴 閆盛霆 魏廷寶 責任編輯:張靖浛 字號:T|T
摘要】劉徽,中國古代數學理論的奠基人、傑出的數學家,著有《九章算術注》等著作。淄鄉窩坨村深處的一道山坡北麓便是圈子村劉氏祖塋。劉氏族人相聚而來虔誠祭掃第四十七世始祖劉玉界。

 

  故里的呼喚

  “金圈子、銀臺頭,玉石街鋪龍口……”這首民間歌謠在淄川區龍泉鎮流傳甚廣。“金圈子”就是現今的圈子村。

  圈子村是改革開放之後率先發展起來的富裕村,村民最早住上二層樓房。站在天台山上,眺望圈子村,樓房整齊劃一,盡收眼底,煞是好看。

  圈子村有1300戶,3500多人,以劉姓居多。70歲的村民劉紀淮在村裏當過民辦教師,幹過村會計,在山東農業大學脫産學習兩年,是村裏的文化人,也是劉氏後人。

  “族人是從明朝正德年間開始,把四十七世劉玉界奉為圈子村劉氏始祖的。明朝永樂年間移民大遷徙,始祖劉玉界從山西遷到河北,再由河北遷回山東,幾經輾轉回到淄鄉窩坨地。窩坨地,也叫窩坨村,過去的圈子村。在始祖劉玉界從山西遷來之前,我們劉家有位怪才老爺爺劉徽就生活在這裡,至今還流傳著他的許多傳説。這位怪才老爺爺劉徽,可能就是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到我這一代是劉玉界的第十四世孫,算起來還是劉徽的第六十一世孫呢!”説起劉氏家族和族裏傳説的徽祖,劉紀淮如數家珍。

  “劉徽出自於甾川國、王室劉志一脈。其祖上被王莽廢為庶人後,遷居般陽縣貝丘城的東南鄉窩坨村。後裔傳到36世時,時逢北宋靖康之亂,河南、山東皆為女真族的淪陷區。南宋建炎年間,劉徽後裔中的35世至38世,四代具有較高匠藝專長的族人近百餘口被擄到西北充奴,建設寧夏。因故在山西洪桐、平遙一帶被釋放為民。到明朝永樂年間的移民遷徙中,其中就有劉徽的四十七世孫劉玉界,由晉遷冀,再由冀遷魯,幾經輾轉又回到窩坨。淄鄉窩坨地早已在那場宋元戰爭中消亡了近三百年。因這裡上有量天臺,下有量天尺,還有北極洞的遺址,怪才徽祖的傳説村裏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知道。”劉紀淮説。

  劉紀淮的家住在村西頭,房屋西面緊挨著斜坡黃土崖,土崖與天台山綿延相連。屋西的土崖下面還有一處洞穴。“這是我們徽祖老爺爺發現地球磁場的地方,也是觀陰陽割裂之處。”劉紀淮介紹説,他們祖上對怪才徽祖的評價並不高。説他“灰不發光”,一是因他沉溺于算數、算經;二是不思功名進取,遠離朝堂政治,這就意味著辜負了族人沾光的期望。更有甚者,他還做了一些當時看來十分荒唐的事情。他聽説般水五曲出金圈,就日夜守候在般水之濱一個叫鳳淵潭的地方,住在一個土洞裏,等待著那個“金圈子”的出現。

  後來徽祖就乾脆住在洞裏不回家了。夏日,他在兩棵樹間研究八卦易理,並測量正當午時兩樹疊影的方位。飯後遺一湯勺置於八卦盤的陰陽魚心,勺柄正指洞口,是北極星的方向,這正是他研究兩樹疊影的方向,他再次撥動,照舊如初。有人來訪,他也不理不睬,自顧玩轉湯勺,口中還唸唸有詞,這就是劉徽玩勺的傳説,因為卦盤湯勺始終指著北極星的方向,人們就把他這個避雨洞叫成了北極洞。事過一千六百多年,北極洞早已坍塌無影,清初在遺址上仿製重建。洞外黃土崖上的八方古松也不知去向,唯有幾條松根還頑強地盤結著生命的堅韌,仿佛在向世人講述著如煙往事。

  “至於劉徽其人其事,是我在讀書稍微多一點之後才知道的,他和我們祖中傳説的那個怪才劉徽極為相似,是否就是同一個人,我不敢妄下論斷,也沒有正史資料佐證。”劉紀淮感慨地説。

  在採訪中,多年致力於《龍泉渭頭河陶瓷探源》的民俗專家、圈子村劉氏後人劉永春還向我們提出了許多疑惑:《宋史·禮志》中記載的“淄鄉”,究竟是指壽光一帶古老的“甾川國”,還是指貝丘的“淄州”、“淄川”,抑或一千多年前鄒平縣的“淄鄉鎮”。

  劉永春認為,淄川龍泉、寨裏一帶是北方陶甕發源地,自古流傳著“渭頭河大甕——掇貨”的歇後語,製作大量圓形陶甕,繞不開割圓之術。發達的制甕業以及古東夷文明與齊文化的融合發展,孕育了淄川般河、孝婦河流域人才輩出,劉徽的活動範圍肯定與這一帶有關。劉永春推想劉徽死後八百多年才畫像冊封,就是能打通最後一公里,當時的籍貫也應是宋朝的淄州郡——淄川縣——東南鄉——窩坨村。可惜那個叫窩坨的村落早已毀於兵燹,沒有留下任何記載,僅僅從圈子村劉家老林的碑文中能找到“窩坨”的字樣。這些都令人迷惑不解,這些謎團還有待於史學界的專家們進一步去考察論證。但是,淄川區龍泉鎮關於“金圈泛光”的傳説由來已久。天台山、北極洞、圓滿分福臺的遺跡尚存,這無疑給人們平添了幾份神往和探求的衝動。

 

              熱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