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1月份至今共計31家平臺進行業務轉型,不再從事P2P網貸行業相關業務。這31家轉型平臺的新業務方向共分為5類:專注資産端(包括消費金融、借款服務等)、理財銷售(包括基金代銷、線下理財等)、眾籌、金融服務(金融行業資訊提供、金融解決方案提供等)、其他(電子商務、公用事業等)。從這五大分類看,轉型專做資産端的比例最高,達到了32.13%,其次為理財銷售,佔比為25%。
停業平臺高管去哪兒了?
業內分析有四個方向
實際上,自去年下半年開始就不斷出現網貸平臺轉型的案例,對於監管新形勢下網貸平臺的轉型路徑也多有討論。不過,引起本報記者注意的卻是,那些主動停業的網貸平臺高管的後續發展路徑。據網貸之家提供的數據列表顯示,今年以來網貸業共131家停業及問題平臺,其中82家平臺為停業,佔比達62.6%。當網貸平臺停業後,這些平臺的高管又將何去何從?
“從表單中的停業平臺來看,幾乎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平臺,也很少有加入各地互金協會的平臺,不像排名靠前的平臺或者大型平臺的高管常見諸媒體報道中,所以業內幾乎很少會關注到這些平臺高管的動態”,有分析人士對記者指出。
在對多位網貸業內人士進行採訪後,本報記者將這類平臺的高管動向大致梳理了四個方向。一是,繼續留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加入別的平臺。“目前行業的艱難期其實才剛剛開始,有一部分平臺選擇裁員或者清盤,但是當前的平臺總量還是比較多。所以離職的高管還是可以在這個領域繼續做下去,找到可以任職的位置,當然境況不比從前那麼風光”,有平臺負責人坦言。
二是,嘗試做金融或者金融周邊産業創業。“有想法和經驗的高管,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網貸平臺沒做起來,但自己還是想做一些新嘗試”,有業內人士告訴本報記者,據他了解,有平臺的CEO在停業後轉身投向獨立理財師行業,也有些高管開始做投資或者私募等業務。
三是,進入傳統金融機構、民營銀行、網際網路小貸、網際網路保險等金融機構。“當前,網際網路金融的其他業態開始慢慢興起,金融的網際網路化大勢不可逆轉,包括傳統金融業也越來越需要優秀的互金人才”,有業內人士表示,傳統金融機構、新興民營銀行、網際網路小貸、網際網路保險等也在挖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人才,而這些有網際網路思維、有創新能力、經歷過這些年洗禮的一批優秀的網貸平台中高層是非常受歡迎的,有著很大的選擇權,有不少人去上述金融機構。
四是,回歸實體企業。“網貸行業中有不少從業者是來自其他領域,跟著大潮進入網際網路金融行業,但是金融經驗是很難快速累積的,潮水退去不少人還是回到了實體企業”,前述網貸平臺負責人説道。
此外,還有業內人士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有一些停業平臺的前身是小貸公司,“限額令”來以後網貸業務受阻,於是高管乾脆回到老本行繼續做小貸。還有一些平臺的高管出身銀行,停業後又回到銀行,但有了網貸的經驗,因此會更加注重銀行的網際網路金融業務。
今年以來,網貸業有131家停業及問題平臺,其中82家平臺停業,佔比62.6%。(劉琪)
初審編輯: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