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配圖
記者看到,該“正實收”分為存根和正頁,且蓋了騎縫印,上面註明了買者籍貫及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的姓名。按“正實收”上所寫,趙文菴時年28歲,他以秀才捐監生,獲得進入清朝最高學府國子監讀書的資格,再由此步入仕途。
長陽縣檔案館紀委書記覃幹介紹,清朝中後期,由於戰爭不斷,內外交困,清政府財政空虛,買官賣官被當做增加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手段。至光緒、宣統年間,清政府為了“薄利多銷”,甚至將官位打折出售,進行監生、吏典的買賣。
覃幹表示,因為清末買官的人很多,為避免有些官員中飽私囊,清政府統一印製了收據,將有關規定和所捐銀兩數量寫上,這個“買官收據”就被稱為“正實收”。“‘正實收’對了解當時的歷史,特別是研究當時的吏制有其重要的價值。”覃幹説。
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