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發展
堅持東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強化規劃對接、政策協同、産業協作聯動機制,加快生産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促進區域融合發展、錯位發展、科學發展。
東營元素:
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
打造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為主線,推進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建設。
支援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産業轉移,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
海洋經濟
挖掘海洋經濟發展潛力,加快膨脹海洋經濟規模,推動海洋産業優化升級,構建技術先進、分工專業、集約高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産業體系。到2020年,海洋經濟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達到20%以上。
東營元素:
黃河三角洲生態經濟區
打造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境改善為主線,推進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示範區建設。
支援聊城、德州、濱州、東營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産業轉移,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示範區。
實施海上石油鑽井平臺等重大海洋工程。推進“海上糧倉”建設,大力發展現代海洋漁業,控制近海捕撈,拓展遠洋和極地捕撈,積極發展水産品精深加工業,建設全省海洋牧場觀測網。
生態保護
圍繞黃河、淮河、海河及小清河、大汶河等重點流域和大中型水庫、濕地等重點水源地,建設一批生態保護帶(區)和濕地公園,維護水系生態安全。
東營元素:
支援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創建國家公園。
支援東營開展油井工礦廢棄地再利用試點。推進濟寧、東營、棗莊、淄博、泰安、菏澤、萊蕪等資源型城市轉型。
建設一批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重點實施小清河沿岸濕地恢復、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恢復、黃河故道濕地保護修復、濱海濕地保護修復等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項目。
文化體育
深入實施齊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堅持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優秀傳統文化研究闡發、普及教育、保護傳承、實踐養成、傳播交流體系,實現對傳統文化的揚棄繼承、創新發展。
東營元素:
拓展黃河文化、運河文化等特色文化的影響力。
重點扶持重大革命和歷史題材、現實題材、農村題材等創作生産,打響魯劇(注:呂劇)魯戲、魯刊魯報、魯版圖書、魯文學、魯畫派品牌。
加強體育競賽管理,力爭每個設區市都有一項知名品牌賽事活動(注:黃河口國際馬拉松)。